国林,原名李军,男,湖北枣阳人,1958年生。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枣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微信平台,著有《记忆》《刘秀归来》等多部,作品获得过不同级次奖项。
长兮短兮 我心依然
国林
每个写作者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经历,都会有着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另样故事,也都可成就一部或简或繁的有趣的书籍。如此,诸多写作人与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起,为这个绚烂多姿的世界,劲添了一道别异的多彩人生。
与诸多写作者一样,我在自己的写作道路上,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经历。只是自己愚鲁迟钝,出道较晚,历经的故事自然不会像一些早出成果的作者那样光彩四溢,也没有可资炫耀的辉煌业绩。所有的,只是自己在写作道路上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体验和顺其自然的自娱感受。
我很羡慕大地江河的奔腾咆哮、夜以继日的浩浩荡荡,仰慕中华写作队伍的百舸争流、万千景象。我常常为这种磅礴宏声、蔚为壮观的场面而兴奋不已,也为时代的这种大阵容气势而振奋放歌。
然而,我只是山间的一滴泉水,时常只有些许的“叮咚”涓流,然后向往着远方咆哮的长江大河,做着永难忘却的美丽梦想。
一种天性,一种使然,在文学的道路上,让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
这就是我的文学情缘,一种顺其自然的理想追求。
一、关于署名的话题
可能会有人以为,像许多写作人那样,“国林”这个署名应当是我的“笔名”。
其实不然。
我的本名叫李军,也就是上学时的名字、工作中的名字、档案上的名字,再具体一点就是身份证上的名字,代表我身份的名字。与众多的国人一样,在代表身份的名字之前,我还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国林。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个特殊年代出生的人。父亲按照国人的通常做法,就是在我出生后,为我起了个乳名,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小名。
国林就是我的乳名、小名,一个伴陪我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曾用名。
我之所以在写作中多数情况下运用了“国林”这个署名,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李军在全国太普遍了,数以万计当不为过。而国林就相对少多了。虽然也有叫这国林那国林的,但多数情况下那是要在“国林”之前加上姓氏的,单独称“国林”的就很少了。因为少,用了不会被误解。
二是署名国林,感觉自己还是小时候的那个自己,具有一惯性,也会让家人、亲友与乡邻及近邻们觉得,我还是当年的那个“国林”啊。同时,人们称我国林,会让自己感觉还年轻,也有亲切感。
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对写作自然有好处。
二、我的文学梦想
文学梦想于我来说,似乎不是太早。
二十岁之前,也就是初中、高中及务农的那个时期,还没有这方面的奢想。那个时候看了一些书,也了解了一些作家,感觉能够写书让人看、让人学习的作家们太了不起了,有点“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后来当了兵,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文学刊物兴盛之际,喜欢看书、热爱文学的人们蔚然成风。如此,我跟随人们一起看书学习,看着看着,后来就产生了一些这方面的欲望。
这大概就是个人文学梦想的萌芽时期吧。
初期的“文学梦想”,是从学习古体诗词开始的。因为上学时期没有学到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当自己有了文学梦想后,就购买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唐诗故事》等一系列的书籍,然后就天天看背这些古诗,然后就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写作。因了这个缘故,我现在存留最早的写作就是诗。
自然当时写的诗很粗浅,可算是我文学梦想的初始练习。
后来到地方工作了,这方面的爱好没有改变。八十年代末期,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专门自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到九十年代,我对写作古诗有了更大的兴趣。受他人影响,开始学习平仄对仗之类的韵律诗词了,其间又开始进行了散文、小说等方面的写作练习。
1991年襄樊市财政局举办系统内的文学征文,我的一篇《耕耘的人》获得二等奖。那应当是我学习写作获得的第一个奖项。过后不久枣阳市文联举办诗词大赛,请省、襄阳市诗词专业前来当评委,我的一首词《沁园春.卫生》,获了个二等奖,奖金一千元。
有了这些奖励,文学梦想渐渐在我的心中铺展开来,然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诗歌、散文、特写、报告文学及小说等多种文体的写作练习。
因为缺少老师指导,自己平时又忙于工作杂事,文学写作只是业余时间的一种爱好。虽然当时也写了一些东西,却不好意思拿出来给别人看,也不晓得哪些杂志可投稿。能够知晓的,就是一些行业性刊物和大众常见的各级报纸。所以当时写了一些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东西,就向这些报刊投,后来一些短篇被《中国财经报》《财政》、《农村天地》、《湖北日报》等报刊采用。
自己的许多写作,多数的作品还是带点“自我欣赏”的味道。所以不少作品都没有发表出来,只备存了下来。直到近年来,一来业余时间多了,写作的东西多了,与文友交流的机会多了,才有了一系列的作品面世。
三、一点写作成果
虽然,我的写作可以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但真正成就点作品的写作大概要到新千年前后的时段了。
九十年代有了一些写作的小奖励后,写作的兴致大了许多。但缺少名家指导,只是“埋头苦干”,写出的东西拿不出手。直到新千年后,才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写作变化。特别2010年前后走近枣阳作协圈子后,近些年与襄阳的文学大咖们接触的多了些,知道和了解了文学圈子与写作的一些事儿后,一些作品陆续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大奖,然后才有了一些让别人多少可以认可的作品,然后就成为了湖北省作家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枣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在只为副主席)等名号。
2015年出版的散文集《记忆》,出版后开始有人关注并评论,让我从中受益匪浅。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刘秀归来》,又进一层,小说除了在本地产生较大影响外,书于全国的各大销售网站里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
从2007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悠悠浕水情》开始,到目前已有十几个小册本了,算是自己在写作征程上的一种“收获”吧。归纳一下,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综合集三部:《悠悠浕水情》《往来》《浕水纪事》
诗词集一部:《国林诗词选》
游记集三部:《南行十日记》《带着父母去旅游》《与父母同游乐》
记实集一部:《梦之缘》
散文集一部:《记忆》
传记集一部:《枣阳人物》
长篇小说三部:《浕水情缘》(上下册)《刘秀归来》
除这些公开出版的书籍之外,今年入秋以来,我对之前出版之外存于电脑中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了一个归集,分类整理编印了十二卷本的《国林作品》,每卷约20万字,三百页左右,有点“资料”性质,可作为自己写作道路上的一个见证。具体内容如下:
《与孙子对话卷》四部
《虎子纪事卷》二部
《旅游卷》一部
《生活杂记卷》一部
《拾轶卷》一部
《长篇小说卷》一部
《诗歌卷》一部
《家庭事业卷》一部
四、所受的文学影响
最开始是在上学的时期,记得那时看的文学书大致有《闪闪的红星》《三探红鱼洞》《盐民游击队》等。后来下学了,看了“四大名著”,其中《水浒传》对我影响比较大,当时看了不止一遍。再就是鲁迅的系列单行本杂文集,如《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及散文、小说集等。
那一时期,受到影响大的还有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稍晚点,也就是八十年代初,感觉刘绍棠写的系列中篇小说,京津运河两岸乡村的篇章,特别适合我这个农村出来人的胃口,所以后来就把刘绍棠出版的集子,只要有的都进行了收集。
其他如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孙犁等大家的作品也有所涉猎,自然也受到不少的影响。
再后来,文学兴盛时期,一大批文学新面孔出现,诸如王蒙、张贤亮、蒋子龙、李存葆、冯骥才、贾平凹、莫言、张贤亮等作家,他们的作品我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阅读。其中,贾平凹的系列作品都进行了购买,特别是其自选散文集,我很是喜欢,进行过多次的品读。
文学对自己写作和影响,简略分类归纳,一是古诗词,二是鲁迅、浩然的系列作品,三是刘绍棠、孙犁、贾平凹、冯骥才等人的作品。当然,在后来自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时,对一些指定的阅读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等,还有一些外国名著《复活》、《海上劳工》、《忏悔录》等等,都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细读与品读,再后来就是新时期的多位作家的作品等,自然也受到了不少的影响。
五、读书中的藏书
应当说,我的藏书比我的读书更广泛。在我目前的近十个书柜里,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书有数千册之多,除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外,还有政治、业务、医学、哲学、法律、绘画、志书等等方面的藏书。
收藏这些书,一是爱好,感觉这些书收藏起来,是一种“财富”;二是资料,感觉各类的书,对于写作都会有帮助。
现在岁数大了,有时不能多读书了,但我会经常把各个书柜打开,对里面的各种藏书进行一些观览,有时还会把一些藏书进行一些折腾性的重新摆放调整。每当这时,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倘佯在书海的快意之感。
六、自己作品的感觉
对于自己的写作,如果说不满意那是瞎话,因为你不满意的话,当时就不会那样写。但要说很满意的话,也不现实,因为每个人的写作总会有缺憾。
就我个人的一点写作体会,每当一篇作品写出来后,细读读,当时的感觉还不错,有时还有些得意。但过些时间再来看这些曾经的“得意”之作,往往会感觉就不像当时写作时的那样满意了,总觉得还有意犹未尽的地方。
比如我的长篇小说《刘秀归来》一书,刚写作出版出来,不久成为网上热销书,一度感觉很不错。但过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看看里面的内容,就觉得当时还有不少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无论是语言的运用、故事的呈述、人物的对话等都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
这里印证了一句俗话:学海无边,写无止境。
七、新征程的写作
或许是之前的过度透支身体,近年来感觉身体每况愈下。所以今年以来,渐渐淡化了速度性的写作,只进行些许的应酬性事宜,其他时间就是骑摩托车到处转悠转悠,拍拍照制作些所谓的“美篇”供自己消遣娱乐。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休养下衰落的身体,让身体能有一个良好的恢复过程。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写作没有一个好身体自然不能成。二是想静下心来观察下现实,品读点名家的作品,也思考下自己今后的前进方向,为来日的再创作做点准备。
作为一个过来人,虽然在写作的道路上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但成效甚微。因此,当感觉自己的力持与资质有限的时候,便需要静下以来好好地思索回味一番,积淀些写作人应有的知识储备。
理想与现实,智力与才力,愿望与实践,我们不可忽略了潜在的天意成分。
梦想的追求,初心不改,顺其自然。
二0一九年十月中旬于丰永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