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瑜,系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1984年10月在襄樊日报发表短篇小说《春风吹皱一池水》;1989年12月13日在湖北日报农村版发表报告文学《险峰敢登攀》;2006年在《北京晚报》发表散文《挂枪》;2007年在长江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无约之爱》;2009年在《汉水》第5期发表短篇小说《酸枣上大学》;2012年短篇小说《倾斜的山村》获襄阳第三届文学大赛优秀奖,并在2013年《汉水》第5期发表;2013年4月26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散文《走进陈老巷》;同年短篇小说《酸枣上大学》获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当代小说奖”;2014年在湖北日报《东湖》文学副刊发表散文《走进谷城历史深处》;2015年散文《二十年后的邂逅》获光明日报“我与书的故事”征文三等奖;2016年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36万字散文集《生活的回望》;2018年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50万字《古诗古文说谷城》。
我的文学之路
帅 瑜
我的文学创作缘由
在我这一生中,有两种记忆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那就是父母的面孔和家乡的面貌。父母的面孔之所以不会消失,是因为在我的情感中蕴含着无限的感恩与依恋;而家乡的面貌之所以令我无法忘记,是因为家乡承载着父老乡亲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悲苦与幸福,以及家乡固有的精神与文化。不论是古老的传统文化,还是地域山水文化,或是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岁月与精神追求,都使我在踏上这方贫瘠的土地后的浩叹和回味不已……
我自小在农村长大,浑身都是用泥土铸就,血管里流淌的也是五谷的浆液。在我幼小心灵里,早早地就矗立起了日出而作、日落却未息的令我伏地叩拜的父母二老和众多的乡亲们。今天,当我能够用笔写点文字的时候,在我的笔下自然而然地写的就是农村的泥土、农村的五谷和像泥土一样默默无闻而又朴实无华的父老乡亲们。每当我在为写某一篇作品构思的时候,那山乡的一草一木就在我的眼前摇曳,那些父老乡亲们就在我的面前晃动,并且亲切地喊着我的乳名。我写他们总也写不完…… 因为,我爱这一方水土,我要用自己的深情吟唱来表达我深深的爱。
在我的家乡,那些可爱的父老乡亲,他们祖祖辈辈的名字和他们自己的名字,从未在纸上出现过;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从未有人去写过。今天,我能有这个能力了,我要去讴歌他们、去反映他们、去探究他们的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因为,我是他们的儿子。
岁月在更替,时代在发展。今天的家乡,今天的父老乡亲,今天的大山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家乡大山里的公路通了,电也通了,信息灵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也彻底变了……
这,正是我在文学创作上的缘由,也是我在文学创作上的不竭源泉!
——写于2007年8月15日
用文学作品“扶贫”家乡
我创作的15万字的长篇小说《无约之爱》,在2007年12月由湖北省文联文学院以“凤凰文艺丛书”在长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我的第一部真正属于小说的文学作品,自然是十分的高兴。
《无约之爱》是我以家乡南河自然山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谷城有史以来第一部以南河真实地名创作的本土文学作品,更是我用文学作品“扶贫”家乡之作。
我为什么要创作这部小说呢?这是因为我的家乡南河流域至今仍是湖北襄阳地区最贫困的地方,我想用文学作品来为家乡做一点事情。
南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神农架原始森林,流经谷城境内就有150里。南河两岸全是青山陡石岩,又是高山峡谷,土地稀少而又十分贫瘠,毫无生钱之物,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南河又是一个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先后有63位烈士牺牲,仅苏区村在战争时期就有70多人参加革命,其中死伤24人,下落不明9人。自然条件的恶劣,生财之道几乎没有,致使流域里的农户年人均产粮300多公斤,剔除到外地打工的收入,人年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许多农户仍未摆脱贫困。
正因为我是南河的儿子,不仅使我对南河流域老百姓的贫困知根知底,更使我对他们的贫困无时不萦绕在心中。
记得是在2003年的一天,我看到一篇“由一个女人创造的世界”的小文章,该文说,在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蒙特哥马利的故居——爱德华王子岛,每年夏季就有60万游客,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人们为什么要到爱德华王子岛来呢?原来是因为露西·蒙特哥马利创作了一部小说《清丽佳人》所致。读了这篇小文章,引起了我沉重的思考和联想。
我也有家乡。我的家乡南河,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素有“小三峡”之称,也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可是,每年却只有附近少量的人在春夏之时前来旅游,远远不能与爱德华王子岛相比。
我作为南河的儿子,看到南河流域的父老乡亲至今仍处在贫困之中,我的心非常疼痛。我虽然没有能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也没有能力为家乡引来巨资发展经济,但我能不能以家乡的山水为背景创作一部小说呢?假若我这部小说能够出版、在读者中引起反响,那么,说不定也会有众多的游客,从四面八方甚至不远万里前来探寻小说中的那位美丽善良、能歌善舞、命运多舛的女主人公呢?说不定待我死后乃至更远的年代里,一代一代的读者们,再来这里领略我写在小说里的优美风景和旖旎风光呢!这些想法,今天我虽然还不敢断言,但我相信我用文学作品奉献给我那可爱却又还很贫困的家乡的这一想法及作法,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我愿意付出的。生我养我的家乡,今天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给你,但我要像露西·蒙特哥马利那样,用我的文学作品回报也许是可行的。
经过两年的创作和修改,一部长达15万字的小说《无约之爱》写出来了。小说以南河山水风光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陌路相逢的男女主人公,在各自遭遇不幸婚姻之后,女主人公在抑郁之中将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之时,男主人公却以自己的真情使女主人公终于走出了悲伤的阴影,投入到了新的生活之中。小说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美好的人间真情与爱情,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生活,吸引读者欲去领略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发生爱情的地方。
小说中的地名是真实的,风景描写是真实的,那些优美的传说也是真实的,只有故事情节是我创作的。小说一面世,《楚天都市报》即在12月20日作了报道:“谷城作家借文学宣传家乡,写出中国版的《廊桥遗梦》……”《襄樊日报》《襄樊晚报》也在2008年1月9日加以报道:“帅瑜:用文学作品回报父老乡亲……”
小说回到谷城后,81岁的老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熊子勋,用放大镜看了两天一夜后写到:“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带着爱情和婚姻的不幸,怀着伤痛和流血的心,来到风景如画的南河,不幸而有幸地巧遇,绚丽的风景、美妙的人生、共同的追求,终于使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无约之爱》立意高远,故事新颖,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生动优美,是一部积极向上的作品。”原襄樊市委党校教授、襄樊著名文化学者晋宏忠读了这部小说后,热情地写出了长篇书评。新华社高级编辑、原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文有仁先生读过小说后写到:“美丽的南河风光,婉约的爱情故事,很能打动人的心弦。如果《无约之爱》能拍成电影,一定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
2008年7月,我突然接到湖北省图书馆盖着大印的来信:要收藏我的这部小说。我从来不知道省图书馆还会收藏小说。我就像收拾打扮我的孩子一样,认真地把书包好,按其地址从谷城县城邮寄了过去。没想到很快我就收到了湖北省图书馆收藏的证书,《无约之爱》荣幸被湖北省图书馆收藏,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作为一个身在最底层,一个生活在县一级的业余作者的我,为了实现“以文学作品回报家乡”、想用小说把家乡推向外界的愿望,真是多么地美好哦!
——写于2012年8月25日
我与《生活的回望》
2016年1月,我的第一部散文集《生活的回望》,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全书80篇散文,36万字,写的几乎全是家乡谷城和我老家苏区村的人和事,是一部我十分珍视的地地道道的家乡书。于是,我为此书写了一篇“后记”,全文如下:
这是一部草根的散文集,也是一部一个草根回望生活的散文集,更是一部励志的散文集,充满了正能量。
读我这部散文集,需要您放下心来静静地读。如果您心浮气躁,是读不出这部书的味道的。《生活的回望》——她相悦的是真正的读者;《生活的回望》——是我为读书人奉上我的珍贵礼物。我相信如果您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一读,您一定会为其中的篇章怦然心动,甚至掩卷泪流。
一
从2012年3月开始,我把自己过去写的一部分散文汇集起来,又新写出了一部分,就这样打磨成了这部散文集。书,如同孩子,既然要了,就得给他取个好名字,静心想想便取了《生活的回望》。
我的孩子帅帅的QQ个性签名长期写着“勿忘初心”四个字,就这短短的四个字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是啊,一个人一生走来,做事情也好,过日子也好,总结自己的人生也好,回望自己过往的生活也好,回望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也好……不都需要“勿忘初心”吗?因此,我的这本散文集也无疑是勿忘初心啊——自己走过来的生活中的具有意义的回忆。我的生活与岁月的图卷就这样徐徐地展开……
我曾细细地对我的往昔作过回想。在我有生之年里,似乎没有什么快乐我曾享受过,似乎也没有什么欢乐值得我留念。我从懂事时起一路走来,总是隔几年就是一场灾难,隔几年就是一场苦难,一而再、再而三地紧随着我,可我却顽强地生活着,并创造出了一些小小的成绩。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从小养成的坚强秉性的结果吧。我这一生多灾多难,福享的少,苦吃的多。然而,每当灾难降临到我的头上时,我也感到异常地痛苦,但我不屈的心又崛起,催促我奋而前行!
有的人童年如星空般梦幻,有的人青春如夏花般绚烂,有的人中年如秋叶般静美,而我却未有。如今,我已进入老年,我以千倍的心情渴望我能有一个安好的晚晴——让我来到这个人世上享受一点人间的晚景吧!不要再让我与厄运、多舛、艰辛……搏斗了!
虽然我感到我这一生的命运很苦,可我亦同时感觉到正是这些过往的人生苦难岁月,才丰富了我的人生,才使我有了这部《生活的回望》。
二
《生活的回望》以饱含深情的语言,以厚重悠远的意象,以热爱生活的心境,以眷恋故土的情怀,回说着那往日的岁月和时光。时光虽已无情地流逝,《生活的回望》无疑就是重拾了这些光阴。我的这些怀旧故事和人生感悟——怀旧所怀的就是某件事和某个人、感悟亦是因这些事这些人和自己人生而引发的感慨——让这些带着浅浅深深的岁月痕迹的怀旧和感悟不再永藏心底。
此书内容展示了我生存的历史和生命的体验。过往的悲苦,属于那个时代。书中有些文章,虽泣诉着我心中的泪,然同时也展现了社会那一段的历史,让人们体会到一种清苦的情怀,亦可看见我对生活、对人生、对命运关切的心跃然纸上。你读此书,无疑会感受到我对生活与人性的展示,感受到记录下淹没在岁月和时代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手捧此卷,你可以读出我对社会观察细微,平静中呈现出真情,不猎奇,不矫柔,也不过于悲悯。我那饱含深情以深情的笔触深情地怀旧深情地诉说着我心中的那个苍凉而又美丽的家园!
三
《生活的回望》大多是我写往日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意义的事。我认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也都是值得回忆的。可是,现实中总是有不少人认为自己白丁一个、布衣一介,其日常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又有什么值得可写的?那种只有名人的日常生活才有意义的认识,不仅是肤浅的,而且也无疑是非常荒谬的。
说来也巧,2013年2月底的一天,我在《湖北日报》上读到《芳草》杂志副主编李鲁平写的《日常生活为什么有意义》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好像就是说我这部散文集似的。他说:“要让每个人认识到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容易。因为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蕴含在无数琐碎、平凡的细节中,正因为是日常的、是平凡的,所以很难给人陌生感、新鲜感,很难被发现、被重视并被细腻地感受、描写。它要求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每一丝、每一缕都要有清晰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面貌上的知晓和生活常识上的知道;更重要的是,作家对日常生活琐碎、重复、平常的背后的意义世界,要有深刻而生动的认识与体悟。”(2013年2月24日《湖北日报》)李鲁平先生的这段话,无疑是对那种“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没有意义”错误认识的批判。那种总以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认识,正如李鲁平先生所斥责的那样“对日常生活琐碎、重复、平常的背后的意义世界”缺乏“深刻而生动的认识与体悟”。
我的这些作品语言朴素,情感真实,毫无矫饰,对故乡、往事、社会生活、内心苦愁、成长体验、人生思考作以冷静地回望。在我的精神之乡,呈现出苦涩的青春时代,一个青少年对生活的认知,讲述故乡岁月和走向社会后的生活,写的是日常生活的艰辛。我在文集中着意细述了鄂西北山区谷城地区的生活,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从容而细腻,读后意味悠长。
我的少年是孤独的,青春是孤独的,中年是孤独的,甚至老年亦是孤独的,没有人能走进我的内心世界。今天,我站在时光之河的岸边回望,已经过去的岁月的点点滴滴和风风雨雨,也许我的“回望”不具有轰动性——然而,一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路走过来的底层之人——我的“回望”却是别人所写不出来的。我相信是能够折射出那些年代酸甜苦辣的。作为一个底层人的记录,也是能够为后人提供诸多研究的信息的。若能如此,也就值了。
四
《生活的回望》记录的没有什么大事件、大历史、大变革,全是一个人的生活片段——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是不起眼的事情。我绝不是敝帚自珍。俗话说,一滴水能见太阳。现在,我回过头来读这些散文时,便使我想起了俄罗斯著名的画家西多罗夫。西多罗夫是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苏联人民艺术家”和“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出生在农村的西多罗夫,“用一生的探索创造了俄罗斯当代风景画的传奇。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记录历史大事件的惊心动魄,没有聚焦时代大主题的波澜壮阔,甚至没有描绘高山大川的雄奇险峻。他的数百幅作品都紧紧围绕着俄罗斯乡村的平静生活与风光,如田园诗般的简约、流畅、恬静而明亮,如生活之歌真实、亲切、生动而鲜活,像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深邃的生活真谛。”(2013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当然,我是不能跟西多罗夫相提并论的。我的意思是说我的《生活的回望》中的有些篇章确实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深邃的生活真谛”,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人的生活。
1974年的春上,那时我还没有离开家乡去襄阳上财校,我在家养了一只小狗,有一次我和这只小狗诳着玩,我把它抱到一里山路外的小队稻场里,放在那里后我就躲着悄悄地走了。哎,不到晌午时,小狗在无人引领的情况下却又独自回来了。我好奇地对父亲说:“爹,我把小狗抱到稻场里,也没有管它,它一个又回来了。”父亲对我说:“人恋旧,狗恋家。”
小时候,我总是感到我们家里很穷。一个孩子,没啥想法,就想着吃没有好吃的,穿没有好穿的,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我们的家咋是这样的呢?”有一次,我和母亲一起打猪草,累了,我们坐在石头上咵着闲话,就咵到了我们家咋这么遭爷(“遭爷”是我老家的土话,意指受苦)的话题上,母亲最后说:“再遭爷,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我老家人说话特别砣实,我的父母说话也是特别砣实。从此,父母说的“人恋旧,狗恋家”、“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两句话,就被我牢牢记在心中了,甚至溶化在血液里。
细想想我自己,我也就像家乡的一条狗那样不嫌家贫,我也就像家乡的人那样恋着旧。不管自己行之千里万里,老家、父母、弟妹和父老乡亲们,他们都一直被我装在心中。不管我身在何处,也不管是在得意还是在失落,我曾经在家乡生活的许许多多旧事从没消失过,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清晰着,时不时地在我的脑海中回放着。进而广之,我作为一名谷城人,谷城也就自然而然地是我的家乡,谷城人民也无疑就是我的父老乡亲们。今天,我不仅仅在这部散文集中记叙的有我老家的往日生活,也同样记叙的有谷城的生活往事——这也是本书应有之义。
我这部散文集,就是不嫌家贫之作,就是恋旧之作。
五
书中所有篇章均是如实记叙,绝非虚构,绝无小说化。
在这部散文集中,出现了许多个家乡的人名,他们都是我尊敬的父老乡亲。在这些人中,有的已经过世,有的仍然健在。不管是逝去的,还是健在的,他们的名字都从未在某一个人的书籍中出现过,甚至连报纸上也没有出现过,就这样默默无闻地生活在丛山之中或是默默无闻地进入了他们劳作了一生的土地之中。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血汗为国家作着贡献——把自己种的粮食缴给国家,把自己喂的猪缴给国家,还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儿子也交给了国家——走向军营服了兵役……今天,我终于把他们的名字写进我的书中了。
我时常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因此我的笔触总是伸向那里,我的情感也总是倾注在那里,我的文学脐带也总是连着那里。我不能因为自己走得太久了,而忘记了当初的出发地。人行天下,不能忘了故里,不能忘了当年父老乡亲养育了自己,更不能忘了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
本书36万字,文学语言虽然不强,然而,正是因为不需要太强的文学性,才能愈发体现出文章的纪实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这正是我要追求的目标。因为我要实实在在地写出我过往的生活,写出我的家乡谷城,写出我的父老乡亲们。
做一个真正的人民作家,就要永远书写人民,讴歌人民!
年随时驰,岁与日去。“人生百年,书传万代。”我也曾说过:“一个人来到世上,总要留下点什么。倘若留下钱财,古人说过富不过三代——再多的钱也会被耗尽(更何况我还没有钱);倘若做官——百年后人们便忘;唯有书籍才是永存的。”因此,我写下此书,冀留存于世。
我的人生虽不伟大,但我的人生却值得回忆——我感谢我所生活的时代和我所生活的地方。
帅瑜
2015年8月16日深夜
(本文用在此处有删节)
散文集《生活的回望》在出版时,我特请原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的军旅老作家王宗仁先生赐序。他以“一部充满生活真味的散文”为题,在三千言长序中写道:“从帅瑜的作品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对生活的那种热爱之心,他的身子和心都沉在生活中了,爱他所爱,痛他所痛。正是这种原发于对生活的爱与痛,给了他最震动人的力量,给他的创作注入了灵魂。他笔下那些经过他提炼的生活细节,带着早春的水珠,生命的光亮,人文的纯美,只要读了,你就不会忘记。”(写于2015年8月10日)2016年3月14日,时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徐鲁先生,在看了拙作《生活的回望》后,以“面对桑梓故土,文学何为?”为题写道:“这是作者为自己的乡土和乡亲写下的风雨史传,也是献给家乡山河、岁月、草木、牲畜、物候、稻菽的感恩诗篇。……帅瑜对自己的乡土上的艰辛、悲苦和冷暖人情,体察得清清楚楚,所以他的散文里所讲述的故土风雨、乡民悲欢、草木荣枯,都是那么丰富和真切。”(“面对桑梓故土,文学何为?”一文,发表在2016年《湖北作家》春季号)
王宗仁、徐鲁两位先生的评介,既中肯又真切,毫无虚言,毫不为过,对我的激励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