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钊
参观襄阳博物馆展览,这个类似于“通史”的展览告诉人们:襄阳地区的考古发现,说明该地区是唯一没有“断代”的历史特例。这令人们极为惊叹,说明襄阳地区的历史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由此,萌生了要撰写“襄阳古代文学史”的创作冲动。此想法是在《视野中的襄阳文学人物》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是想对襄阳古往今来,有影响的文学人物做一次巡礼,检索其文学作品及其影响。后来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往撰写“文学史”方面靠拢。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空白期有1500年左右,指的是夏朝之前的500年,商朝和周朝之间的500年,还有周朝之后的500年。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下5000多年,只有4000年的记载历史。而在襄阳这个地区,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是没有“空白期”的历史,也就是说,襄阳地区的历史是没有“断代”的历史。这在全国是一个“唯一”。
研究这个“唯一”地区的文学史,虽然只是局部地区的文学概貌,然而,她在湖北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乃至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时不能低估的。这及大地鼓舞着研究的信心。初步考虑具体研究方法是以“楚文学”为基点,以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为参照,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卞和、宋玉作为重要人物起点,清朝末年的单懋谦、王万方作为终点,把此时段襄阳本土的和外来在襄阳生活过的,有影响的文学人物串联起来,企图叙述“襄阳古代文学史”。
探源襄阳古代文学,或是研究襄阳古代文学史,绕不开“楚文学”这个话题。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曾经出版《楚文学史》(此系丛书之一,由张正明主编,蔡靖泉主笔《楚文学史》),这是较早的研究先秦时代南方楚地各族人民所创文学的文史资料。该书分为“背景”“神话”“历程”三编,将“楚文学”的渊源和发展情况做了简略的梳理。其中,在“历程”这一编中,从九个方面梳理了“楚文学”具体的发展脉络:
文学古芭—歌谣
文学序幕—《老子》
散文演进—《文子》
散文拓展—《皇帝书》
散文丰碑—《庄子》
诗歌冠冕—屈骚
楚辞流衍—宋玉辞赋及其他
楚文余绪—《鹖冠子》
文章嬗变—西汉前期诗文
“楚文学”这个概念似乎有些模糊,但从上述九个方面的罗列中,可以将“楚文学”用一段话加以概述,即:楚文学是指楚国文学,主要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及其周边地区。楚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学风格。楚文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家。楚文学具有浓郁的南方地域色彩,深受楚国地域特色的影响。楚文学以唱和的形式表达情感,具有高度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其语言简练、朴素自然,表达了爱、恨、哀、乐等情感,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学的代表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运用楚地声调、记载楚国地理、描写楚国风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楚文学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音乐和艺术等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楚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地方特色的强调,使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廿八年后的今天,讨论“襄阳古代文学史”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楚文学”这个源头开始探讨。因为古代的襄阳确实属于楚地。襄阳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也是后来楚汉争霸的重要战略要地。具体说来,襄阳在春秋时期属楚国周边小国,战国时期则统属于楚国。三国时期,襄阳属于荆州管辖。
历史区域的划分,地理范畴是一个复杂而又动态发展的问题。古代的楚国最初只不过是一个小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传说时期,其先祖最早迁到荆山一带开启山林,定居下来,因此被称为“荆楚”。在夏商时期,荆楚的势力较小,偶尔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但一直表示臣服。到了周初,楚人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建立了合法的国家,定都在丹阳(今湖北保康重阳一带),但领地很小,方圆不过百里。楚国在周初的发展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也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虽然楚国在初期地位较低,被称为“蛮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通过不断的扩张和兼并周边小国,逐渐壮大。楚国的崛起始于春秋时期,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楚武王时期,楚国正式称王,进入战国后,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兵强马壮,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古今襄阳的地理概念如同古代楚国的地理概念一样,也是不断变化的,古代的楚国与古代襄阳的关系非常密切,襄阳是楚文化和楚国的发祥地之一,楚国的第一任国君熊绎的封地就在襄阳境内的荆山沮水一带。历史背景、地理和文化联系说明襄阳是楚国的重要据点和文化中心。楚国的都城曾多次迁徙,但襄阳一直是其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楚国的文化、艺术和制度在襄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襄阳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它成为楚国对外扩张的重要基地,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楚国的历史中,有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与襄阳密切相关。楚庄王时期,楚国达到了鼎盛,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并称霸了数年。一些历史事件和此地风物都反映了襄阳在楚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襄阳古代文学史,离不开参照中国文学史,也要参照中国历史和近来的考古发现。同时,吸收“荆楚探源”过程中的新的研究成果。
史学界,关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历来有不同观点。范文澜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其实只是中国古代史,不包括近现代史。最初旧本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有鉴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后来在修订本中确定了“三期四段”的历史时期划分法,即:初期(西周至秦统一);中期(分为两个时段,秦至隋统一为中期前段,隋至元末为中期后段);后期(明至清鸦片战争)。胡绳著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详细记录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胡绳先生写的这一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
还有学者讲历史,是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讲的,如启良著的《中国文明史》的历史分期是四个部分,即:远古—从传说时代至商代;上古—从西周至汉武帝;中古—从汉武帝至盛唐时期;近古—从安史之乱至鸦片战争。
而我们所要研究的“襄阳古代文学史”,就是从西周开始。西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恰恰是在这两个历史阶段,广袤的古代楚国(包括今天襄阳地区所辖即周边地区)发生了许多迄今仍然流传的文学故事和历史事件,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文学》)这表明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代。而楚文学的滥觞期可以追溯到楚国建国初期,即丹阳古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楚文学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中,反映了楚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庄子》、《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神话和传说,如“女娲化生万物”、“抟黄土作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楚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民间歌谣是此时楚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候人歌》、《越人歌》、《徐人歌》等,这些民歌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对后来的楚辞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楚国文学滥觞期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文化融合方面。楚文学的滥觞期见证了楚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楚文化吸纳了华夏文明的深邃与蛮夷文化的野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楚人崇尚火焰的热烈,将这份精神融入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楚文学在滥觞期就展现出了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楚人好巫,以虔诚之心沟通天地,神秘与浪漫交织成瑰丽的画卷。这种精神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迄今人们还在传诵的,曾经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故事,依然闪烁着文学的光芒,充满着楚人的智慧。如:“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而对“中国美学”最初的阐释故事,就发生在古楚大地,即今天襄阳范围内的宜城“楚皇城”故址。
楚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楚国文学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楚辞文体。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楚辞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的《离骚》等作品开创了骚体诗的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集体创作转向个人创作的重要转变,其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文学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上,还体现在其他文学形式中。《庄子》、《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神话和传说,这些作品反映了楚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楚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形式上,还体现在文化精神和艺术表现上。楚文化崇尚自由、创新和浪漫,这种精神在楚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楚辞中的比兴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楚文学史和襄阳古代文学史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揭示楚文化与襄阳文学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也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探索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尤其是研究襄阳古代文学史,更清楚地了解襄阳作为楚文化和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研究其古代文学史有助于揭示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展示襄阳古代文学成就,知晓襄阳孕育的杰出文人和作品,如宋玉、王粲、孟浩然等,研究其文学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研究襄阳古代文学史,更便于文化交流,襄阳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研究其古代文学史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襄阳古代文学史,加深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襄阳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研究其古代文学史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的。
谨以此作肤浅的思考,以就教育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