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钊
《孟浩然诗传》
第七章第三节
家园卧疾迎昌龄 一躯忠骨埋鹿门
母亲一直希望孟浩然能够出仕为官,等张九龄再回朝廷主事后,孟浩然也可以得到重用,报效朝廷,光宗耀祖。可孟浩然从荆州回到襄阳家里,虽说母子可以经常见面,但母亲心里总有一丝不解之念,亲朋好友们也似有不理解之意。
时值深秋,冷寒交替,加上周围人的不理解。孟浩然大病不起,看了多个大夫,吃了多种中药,病情仍不见好转,身体也日况愈下。直到第二年春末夏初时分,病情才有些许好转。
孟浩然在病期间,不少好友前来探望。在清明节前,远在外地的李白托付他在襄阳任县尉的堂兄李皓,前往涧南园探望孟浩然。此后,从阳春到炎夏,孟浩然的病情好好坏坏,反反复复。
张九龄也托付祭祀官毕曜带着自己的厚礼去看望孟浩然。这为在盛夏时节的孟浩然带来许多安慰。事情是这样的,张九龄在洛阳任太常寺少卿时,曾经在他手下负责宣读祭祀祝文的祭祀官毕曜自南楚北归,离开荆州时,张九龄让毕曜带上自己准备的丰厚礼品,要毕曜在路过襄阳时,代他前去看望孟浩然。
毕曜经过一路询问,找到了孟浩然南山坡上的草庐。
推开草庐的屋门,由于草庐年久失修,草屋里潮湿阴暗。毕曜来到孟浩然的病榻前,当他看见斜躺在床榻上一脸枯瘦的孟浩然时,他根本就没想到,一个昔日意气风发的博学才子,如今因为病痛缠身,竟然会清贫窘困到如此境地。在与浩然一番叙旧和探望之后,毕曜站起身来就要告辞离去。
孟浩然见一别十几年的故友远道而来,连顿饭都不吃就执意要走,这是无论如何都过意不去的。他不顾一切地强撑起身体,拦在毕曜面前单腿而跪,一面抱拳行趋庭之礼对毕曜进行挽留,一面吩咐弟弟洗然,把毕曜马车前面套在马颈上的皮带给解下来,说什么也不让毕曜不吃顿饭就走。
孟浩然让洗然把酒宴摆在南山坡下的葵花园里。天色向晚时,南山坡下的葵花园中,虽是炎炎盛夏,却也凉风习习。孟浩然请来众人作陪,大家坐在摆满酒菜的桌边,轮流向毕曜敬酒。孟浩然身有病患,本来是不能喝酒的,喝酒尽兴也应在天寒时节,尽管此时是盛夏,但自己病痛缠身,这次与毕曜相见之后,或许明天一死,就没有和他下次再见的机会了。为了表达对故交友情的珍视,孟浩然硬是不顾病痛在身,依然向毕曜敬酒,举起酒杯,倾杯而尽。宴席只到天色暗淡才罢席。送走了毕曜,想想这天的情形,孟浩然便赋诗以作为记录:
家园卧疾毕太祝曜寻见
伏枕旧游旷,笙簧劳梦思。平生重交结,迨此令人疑。
冰室无暖气,炎云空赫曦。隙驹不暂驻,日听凉蝉悲。
壮图哀未立,斑白恨吾衰。夫子自南楚,缅怀嵩汝期。
顾予衡茅下,兼致禀物资。脱分趋庭礼,殷勤伐木诗。
脱君车前鞅,设我园中葵。斗酒须寒兴,明朝难重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孟浩然与毕太祝之间的友谊,诗中表达了孟浩然对家园的思念和对身体疾病的痛楚。他通过描写冰冷的居所、炎热的天气、快速奔驰的马匹、凉爽的蝉鸣声,以及自己逐渐衰老的身体,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岁月和未实现的希望的悲伤和无奈。诗人通过描绘毕太祝的温暖和关怀,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感激。最后两句诗则是对逝去时光的叹息和对未来的担忧,诗人感慨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整首诗既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和对身体衰老的无奈,也引人思考人生的脆弱与珍贵。
公元739年秋,好朋友王昌龄被李林甫等人诬陷,被贬岭南,途径襄阳时特意来看望孟浩然。好朋友到访,孟浩然热情款待,还特意嘱咐他,经过荆州时,不要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张九龄。分别之际,孟浩然怅然若失地写下这首《送王昌龄之岭南》:
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送别诗:洞庭两句,同《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之“洞庭一叶惊秋早”。洞庭即洞庭湖。岘首句:参见《与诸子登岘山》。长沙句:参见《湖中旅泊寄阎防》诗注。四句写山上的红叶让人惊叹秋季的悄然而至,虽然岘山的风景依旧秀美,但即将离别的人早已无心欣赏,友人将远渡渺渺的洞庭再渡浩荡的长沙湘江,迢递征途令人忧伤。
土毛:土地上所生长的五谷、草木。《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七年》:“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缟:白色的绢和细麻衣服。《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衣焉。”杜预注:“吴地贵缟,郑地贵,故各献己所贵。”槎头:鱼名,产于襄阳。沉痼疾:经久难医之重病。《文选》卷二十三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之一》:“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魑魅:山精鬼怪。《春秋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杜预注:“螭,山神,兽形。魅,怪物。”四句写襄阳地虽粗陋不产缟,但诗人竭尽全力地用襄阳的美味食物(槎头鳊鱼)来款待友人。此时诗人已身染重病,友人的远去更令他忧心忡忡。
间衾裯:衾裯泛指被子,此为别离之意。斗牛:斗、牛二星宿分野在吴越,此指王昌龄要去的南方地区。庾信《哀江南赋》:“路已分于湘汉,星犹看于斗牛。”四句写二人友谊深厚,情同手足,曾多次诗歌唱和,切磋诗艺,但转眼就要分别了,令人满怀惆怅,空对珍肴美味停箸难食,对金樽清酒也再无往日的兴致,只有眼前同样怅然的离人,还有别后孤独凄凉的思念。
孟浩然与王昌龄同为盛唐优秀的诗人,诗风虽迥然相异,但互为知己,且“数年同笔砚”。诗的前四句既有眼前所见之景,又融合了想象中的征途之景,四句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地名,行人的颠沛流离之苦不言而喻,“爱”和“愁”两字鲜明地刻画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中间四句如述家常,“无”和“有”点明诗人的倾其所有来款待远道而来的友人。“已”和“更”是诗人常用的手法,知天命之年,悲愁却接踵而来,层层相压。后四句直接叙说两人的友情,分别之后将是漫长的怀念。何时才能再相见呢?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是一个注定要载于中国文学史的一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是文学史值得记载的重要事件。这一年有两个有名的诗人逝世,一是《曲江集》的作者张九龄逝世,一是山水田园水人孟浩然病逝;这一年有两个著名的诗人相识,即李白与王昌龄相识。查询历史上的大事件,740年并无其他大事发生,仅有的几件中,这两件与诗歌史有关,巧的是,孟浩然的去世也跟王昌龄有关。
先说张九龄回到家乡韶州曲江。这一天,独自一人站在寂静的园廊内,张九龄突然想到自己小时候,经常和一帮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与曲江相邻的始兴县城外的南山去玩,在始兴(今广东始兴县)的南山下有一泓林泉,张九龄曾经在那儿住过几宿。那里风清水美,林荫蔽日。张九龄想,等自己回到曲江之后,就在那南山的林泉旁边盖间草庐,然后住到那里去。
张九龄决定还乡之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写成奏折上书朝廷,皇上李隆基见张九龄去意已定,于是下旨,为张九龄赐爵始兴县伯,允许他以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身份,还乡养疾。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接到皇上御旨,张九龄收捡行装离开荆州,一路往岭南而归。他孱弱的身体经过一路颠簸,病情日益加重。等回到韶州曲江时,张九龄已是卧疾车驾,病体不支,他虚弱得连下车都要有人搀扶才行。五月,岭南暑热渐炽,山野里生机勃发,绿意葱茏。然而,回到韶州曲江的张九龄,他的病情不仅没有任何好转,而且还在日益加重。五月初七,一代贤相张九龄终因心事积郁,病重不治,在韶州曲江憾然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三岁。
张九龄去世后,被皇上李隆基追赠为荆州大都督,赐谥号曰文献。张九龄死后,人们把他生前的诗作文章整理成集,一共二十卷,取名《曲江集》,流传后世。
就在张九龄病重曲江时,没有了病痛折磨的孟浩然扔掉了竹杖,多数时间都是在他南山下的竹篱园里耕稼下种,栽瓜种菜。
这一年的清明节过后,王昌龄遇赦北归,途经襄阳时,再次来涧南园看望孟浩然。
孟浩然从王昌龄这里知道了张九龄已经离开荆州,动身回韶州曲江养病的消息。虽然现在自己的病已经完全好了,可是襄阳与曲江隔着那么远的距离,自己又不能前去对他的病情进行探望,这让他感到很是难过。
吃过酒饭之后,孟浩然带王昌龄来看他的菜园。阳春时节,南山坡下的菜园里,各种各色的蔬菜青嫩嫩、绿油油的,一片片生长旺盛。王昌龄没想到,身染病痛的孟浩然,会把菜园里的菜种得这样好。天晚的时候,孟浩然和王昌龄一起到岘山道观拜访黄道士。黄道士见他们带着丰盛的酒食前来,连忙把他们迎进屋内。
时值春末,三人索性就把酒宴摆在屋外,他们酌霞对饮,好不尽兴。推杯换盏之余,黄道士一再告诫浩然,体质孱弱,体内湿毒未尽,宜当忌口,要他千万不要吃鱼虾河鲜之类的发物。酒过三巡,三人不觉皆有醉意。孟浩然借着酒兴,赋诗一首:
与王昌龄宴黄道士房
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
漆园有傲吏,惠好在招呼。
书幌神仙箓,画屏山海图。
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壶。
第二天,王昌龄就要离开襄阳向北而去了。孟浩然在家里摆下盛宴,邀来众友人作陪,为即将动身前往长安的王昌龄饯行。钱行的酒宴非常丰盛,各种河鲜山珍摆满了一大桌,特别是襄阳特产槎头鳊,过去就是孟浩然的最爱,这次为即将远别的挚友饯行,更是不可或缺。酒宴上的气氛非常的热烈,众人推杯换盏,孟浩然浪情宴谑,看到桌上很久都没有吃过的鱼鲜,伸出筷子夹下一块就放进了嘴里,一股鲜香自舌根直入心脾。众友人见孟浩然吃下鱼鲜,连忙劝他忌口,可是,已经喝了不少酒的孟浩然兴味盎然,他觉得,为医为道者,对医疾之人总说忌这忌那,实则不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如今自己病体痊愈,吃些鱼蟹鲜香,不会有事儿。
众人劝不住他,只好任由他的兴致。酒宴过后,孟浩然一直把王昌龄送过汉江,临别时,二人执手相望,难舍难分。孟浩然让王昌龄回长安后,一定要代他向王维和他在长安的友人们问好。王维此时已是朝廷的侍御史,一别几年不见,孟浩然对他很是想念。孟浩然请王昌龄转告王维,自己天天都在涧南园里盼着他来。
送走王昌龄后,孟浩然乘船过江,往涧南园而回。傍晚时分,孟浩然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适,他觉得自己整个后背,像千万只蚂蚁爬在上面一样痒痛难受,他的头也又痛又胀。孟浩然自知大事不妙,他让人把弟弟洗然找来。天黑时分,天上又哗哗地下起了大雨。孟洗然冒着大雨赶到南山坡上的草庐时,孟浩然已经无力地躺卧在床榻上。他上前掀开孟浩然后背的衣服,借着灯烛的光亮细细一看,只见一片一片的红疹子在浩然的后背上长了出来。
雨还在哗哗地下着,子侄们听说浩然叔伯病情严重,也连忙冒雨赶到南山坡上的草庐看望。弟弟洗然见哥哥浩然病重,急忙吩咐他们去请村外医病的郎中和岘山道观的黄道士来。
子侄们二话没说,就分头冒雨往村外去了。
持续的高烧让孟浩然呼吸急促,浑身抽搐,他头痛欲裂,几近昏迷。孟浩然自感大限将至,他很是吃力地招手把洗然叫到身边。洗然见躺卧在床榻上的哥哥一脸难受的样子,手足无措,只有静静地守在床边,望着浩然不住地流泪。
外面的雨还在哗哗啦啦地下着,一盏如豆的灯光下,孟洗然把浩然扶坐起来,让他斜靠在床榻上。孟浩然把目光挪移到屋角的一只木箱上,他用孱弱的声音让洗然把木箱搬到他面前打开。孟洗然轻轻地打开箱子,只见里面是一摞摞摆放整齐的诗稿。孟浩然用尽全身力气抬起手来,他满含着眼泪,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诗稿。这些诗稿里面除了一部分是他人酬赠之外,其余的是自己毕生所写。孟浩然要洗然在自己死后,替他把这些诗稿好好地保存着。孟浩然恋恋不舍地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放在木箱里的诗稿,这让他在昏昏沉沉之中,想起了过去的很多往事,想起了他曾经隐居鹿门的很多经历。鹿门山是他心怀鸿愿,意欲救患释纷、兼济天下之地,只无奈功业垂成,流落不遇,以至于毕生未有寸禄,没能为孟家光宗耀祖。所以,他让洗然在他死后不要把他埋入孟家的祖坟。鹿门山山清水秀,乃为佛家净土,他让洗然在他死后,把他埋在那里。
向洗然交代完后事,孟浩然如释重负,他的身体一点点儿瘫软了下去。
春雨潇潇,万花凋残。一代田园诗魂孟浩然,静悄悄地殒落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阳春三月的雨夜里,终年五十二岁。孟浩然去世后,孟家人按照他生前的遗愿,把他安葬在离涧南园三十多里外的鹿门山上。
孟浩然病逝了,一些文友深为惋惜。刘昚虚与孟浩然是生前好友,得知孟浩然病逝的消息,万分悲痛,寄信让在襄阳为官的江涛,嘱其代为收藏孟浩然的诗稿。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
刘昚虚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刘昚虚,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开元二年(约714年),约卒于大历二年(约767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均为从九品的小吏。殷璠《河岳英灵集》录其诗作。
刘昚虚的这首诗,我们用现代语言来理解一下——
我与你分别时向南望可以看到前往襄阳的路,我思念江滔你的心情转为亲切。
因为我知道流经襄阳的汉水是多么的广阔,正好也流经亡友孟浩然的故里。
他在世时对于做善事是非常执着的,他去世后我听说他家里比以前更加贫困。
以前司马相如死的时候,汉武帝命人收集他留下的作品,如今我也希望江滔你回去之后可以帮忙搜集孟浩然的手稿,以慰我亲如家人的好友的在天之灵。
孟浩然病逝后不久,在长安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知南选,路经襄阳。本来是想高高兴兴与孟浩然见面,老朋友好好欢聚的,谁知已成阴阳两隔。王维深感意外,禁不住沧然落泪,哭诗凭吊——
哭孟浩然
王维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彼时,王维的心情沉重,他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悼念——
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
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王维与孟浩然是老朋友了,如今老朋友永远离去了,因此诗一开头就说“故人不可见”。这是直抒胸臆,直抒对故人长逝的哀悼之意。对于老朋友的去世,作者无限悲痛,站在汉水边上,望着滔滔江水东流不胜悲伤。这第二句“汉水日东流”是借景抒情,借汉水日夜奔流不息抒发老朋友一去不复返,也是比喻自己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就像东流之水绵绵不绝。“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两句,兼具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手法。上句可看作即景之语,下句景中含情,江山,景象广阔,著一“空”字,显示出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无限感慨和遗憾,借此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无限思念。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手法并用,使诗篇直中有曲,语短情深。故人长逝,悼惜深情与凄怆涕泪,随诗行奔迸而出。朋友已矣,如江水东流,唯能追寻遗踪以寄哀思。
王孟为知交,王维是深知孟浩然的情意的。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句,正是王维这首诗所寄托的感慨。王维这首诗并无华辞丽藻,其动人心魄处全在于情深。诚如明末清初黄宗羲所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王维是孟浩然最为情深谊厚的挚友,当他听说孟浩然的子孙家人远在郢州城(今钟祥市)时,专门赶到郢州城对他们进行探访慰问,以此来表达对孟浩然这位挚友最沉痛的哀悼。在郢州的刺史亭,王维与孟浩然的家人相见,悲痛万分,回想起昔日孟浩然的音容笑貌,绵绵的哀思让他止不住一边流泪,一边提笔,一笔一画地在刺史亭上为孟浩然画像。正是因为王维在这座亭子里给孟浩然画像,所以,人们便把这座画有孟浩然像的亭子,叫作浩然亭。
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宜城处士王士源在终南山修道,著《亢仓子》九篇,被朝廷下诏征谒长安,王士源在长安与山林之士会聚,方知孟浩然已经病逝乡园,他悲痛万分。王士源四处搜集孟浩然的诗稿,并将所得诗稿整理成集,执笔作序,取名《孟浩然集》,存孟诗二百一十八首。
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太常卿礼仪使兼集贤院修撰韦滔,将王士源整理的《孟浩然集》再作整理,他在《孟浩然集》中增加了条目,并再次作序置于卷首,尔后将重新整理的《孟浩然集》送交秘书省刻版成书。
在孟浩然去世四十多年后的兴元元年(784年),樊泽被唐德宗李适任命接替贾耽,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兼襄州刺史。樊泽能征善战,贞元二年(786年),李希烈叛军部将杜文朝率军进犯襄州,樊泽背水一战,将杜文朝生擒。樊泽战功赫赫。
樊泽在襄阳,可谓是德高望重,声名显赫。
在樊泽属下有一个叫符载的官员,他来到襄阳后,前往鹿门山寻访孟浩然的遗迹时,看到孟浩然在鹿门山的坟墓已塌陷,墓碑已经损坏,整个墓地被周围的杂草几乎完全给掩盖了。符载没有想到,曾经知名荆襄的孟浩然,为世间留下了那么多清美绝伦的诗篇,而仅仅在他去世五十多年后,他的坟墓竟会被野草覆盖,遗留在荒野里无人问津。看到这种情形,他感到非常难过。于是,符载就写下了《从樊汉南为鹿门孟处士求修墓笺》(可参见专业文章,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