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襄军网 纪实文学 孟浩然诗传|第七章第一节  宰相被贬过襄阳  大使新亭宴浩然

孟浩然诗传|第七章第一节  宰相被贬过襄阳  大使新亭宴浩然

吴仕钊

《孟浩然诗传》 

第七章第一节 

宰相被贬过襄阳  大使新亭宴浩然

 

朝廷权力斗争无时不在,也就是这些斗争潜藏着盛唐的危机。我们现在所说的“开元盛世”其实这个名称是根据唐玄宗时代的“开元”年号而来,这个年号一共用了29年,而这29年是大唐最为巅峰的时代。

张九龄升职为中书令,担任首席宰相是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直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被罢免,贬官出京,一共是三年。盛世之下的危机,正是隐藏在这三年时间里!张九龄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也很有才华,按理说,这样的人物担任宰相后,开元盛世会继续发扬光大,长期维持才对。但张九龄上任之后,事态却朝着一个完全相反的极端演变!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比他更厉害的对手,这个人叫做李林甫,更严重的是,皇帝李隆基在此后的日子里,也出现了一种致命的变化。根子还是在皇上李隆基身上。

张九龄向来是不喜欢李林甫这种奸邪小人的,所以李林甫要想进入宰相班子,也受到了张九龄的反对。最重要的是,皇帝李隆基本人,自从进入开元盛世的巅峰之后,变得志骄意满,开始听不进逆耳忠言了。事实上,李隆基的这种变化是导致张九龄被整垮的致命因素。

很快,张九龄就和皇帝产生了意见冲突,而这件事情事实上影响了大唐此后百余年的气运。

事情是有东北一带的契丹人不服从管教,喜欢搞叛乱开始的。镇守在幽州(今北京)的名将张守珪不仅击败契丹军队,还斩杀叛乱的首领,送到东都献捷。李隆基对此十分高兴,于是想把张守珪提拔为宰相,留在朝中效力。谁知,张九龄当即表示反对,因为在张九龄这样的读书人眼里,他们对武将自带有一种看不上的心态,认为武将这种大老粗上战场砍人是可以的,但做宰相治理国家是不能胜任的。基于这样的认知,张九龄否决了皇帝陛下的意见,李隆基最后没办法,只好给张守珪升职为右羽林大将军,并赏赐了不少钱财。原本这事儿就算过去了,谁知没过多久,那件足以影响李唐接下来上百年国运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张守珪手下有个得力干将,在跟东北的契丹以及其他各部族作战中,屡立战功。但是,这员大将在一次讨伐契丹和奚人部落的作战中,轻敌冒进,其所部被敌军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张守珪虽然十分器重这位爱将,但毕竟战败导致全军覆没是很严重的罪行,没办法,只好将他送到京城,由朝廷处置。准确的说,就是由中书省进行复核,再决定如何处置,张九龄作为中书令,自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于是,张九龄和这名败兵之将进行了一番深入的长谈,了解事实的经过,看看这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学以及戴罪立功的可能性。可两人谈完以后,张九龄却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此人必须杀之,以绝后患。一般情况下,大将在外作战,胜败乃是兵家常事,朝廷一般对于兵败的将领,也会考虑从轻发落的,而不是上来就把人砍了,不然以后谁还敢带兵打仗。所以对于张九龄的处置意见,连李隆基都感到不可思议,于是赶紧就问了张九龄这么处置的理由。

这件事,令皇帝李隆基与宰相张九龄意见发生冲突。最后,还是皇帝说了算数。这是李隆基一生中做出最错误的决定,因为当时放走的那名大将叫安禄山。二十年后,张九龄已然去世多年,而李隆基已然被安禄山逼到蜀中避祸,这才想起当年张九龄的话,为此悔恨不已,于是下旨祭奠了张九龄。

事实上当时放不放安禄山,这只是宰相和皇帝之间意见冲突的开始,而李林甫则躲在一边静静地注视着一切,他深知皇帝此刻还比较信任张九龄,如果贸然出手,弄不好先把自己搞死了,所以,李林甫选择了暂时隐忍,他在等着张九龄露出破绽那一刻,再一击致命。终于等到了有这一天,还是因为皇帝用人的问题。

在李林甫的策划下,张九龄倒台,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加重了大唐的危机。李林甫坐山观虎斗,看到张九龄和李隆基又连续发生了几次意见冲突,皇帝大人经常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张九龄总是能提出反对意见,这使得李隆基十分不满。反观李林甫,因为跟皇帝身边的贵妃、太监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好,所以经常能洞悉皇帝的想法。因此每次张九龄跟皇帝意见相左,闹不愉快的时候,李林甫总是能顺着皇帝的意思,把事情给办成了,顺便说点张九龄的坏话。就这样,直到有一次,由于武将出身的牛仙客在军队中干得比较出色,治军有方,李隆基十分欣赏,于是决定将牛仙客提拔为宰相。但此事遭到了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君臣之间围绕着这件事情,产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不欢而散。李林甫见状,认为这是一个取得皇帝信任的绝好机会。通过后宫的武惠妃以及皇帝身边的宦官高力士,李林甫早已洞悉皇帝的内心想法。于是,李林甫趁机找到皇帝,表示:牛仙客确实有宰相之才,天子用人,什么时候要看他人脸色了?这话说得很有水平,一方面李林甫揣摩出了皇帝的心思,所以顺着皇帝心思说和做。另一方面,这句话显然是维护了皇帝的权威,天子用人,何必要看他张九龄的脸色呢?他只是一个臣子而已。李隆基听完之后,龙心大悦,遂决定绕开张九龄,直接以皇帝的名义将牛仙客提拔到宰相班子。

此事过后,张九龄深知,皇帝已经开始讨厌自己,如果此后再与皇帝发生言语冲突,恐怕这条命得提前交代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多顺着皇帝的意思来,不和皇帝对着干,保持低调才能保命。谁知,在这关键时刻,皇宫又发生了剧变,使得张九龄不得不再次和皇帝对着干。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聚在一起闲聊,这三兄弟的母亲都曾经受宠,却都因为武惠妃的出现而失宠。而且武惠妃对他们哥仨也采取了压制策略,李隆基也经常疏远他们。时间一久,这哥仨难免心中不快,于是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开始吐槽、发牢骚。三兄弟在吐槽中,说了一些大概是武惠妃想搞垮太子,把自己儿子李瑁扶上太子之位,居心叵测的话,顺便发泄了一些对自己父皇李隆基不满的牢骚言论。可没想到的是,三人的对话被武惠妃的心腹,驸马杨洄探听到了,于是把这些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武惠妃。武惠妃认定这是一个扳倒太子的机会,当即就找到李隆基,将这哥仨的话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甚至说太子兄弟三人意图加害武惠妃和寿王李瑁,还对李隆基出言不逊。武惠妃一边说,一边掩面而泣,李隆基看着垂泪不止的爱妃,顿时大怒,当场就要废了太子李瑛。但此举遭到了以宰相为首的百官反对。

张九龄甚至引经据典地劝说李隆基,并表示,太子又没犯错,陛下不能光凭一人之言,没有任何证据就废了太子。而且太子之位事关国本,一旦行废立之事,难保不出意外,危及国本。此时的李隆基还算能听得进去话,冷静下来一想也对,那些话可不就是武惠妃一人之言吗?何况也没什么证据能证明太子说过那些大逆不道的话。于是,李隆基听从了宰相们的建议,将此事搁置。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时,武惠妃干了一件事,使得张九龄和武惠妃之间彻底决裂。

武惠妃眼见寿王李瑁上位之路受到了张九龄的反对,于是派人向张九龄传话说道:有废必有立,张大人如果能出手相助,将来必能永保宰相之位。此话很明显是在拉拢张九龄,言外之意就是,张九龄如果把寿王李瑁扶上太子之位,将来高官厚禄不在话下。但张九龄铁了心要保住太子,所以严词拒绝了武惠妃的拉拢,顺便把这事儿捅到了李隆基那里。李隆基也对这种后宫结交大臣,干预朝政的事情十分敏感,因此听完此话后,十分恼火,自此绝口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谁知,才没过多长时间,朝廷发生了一起贪腐案件,直接搞垮了张九龄。当时,李林甫因为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总是顺着李隆基办事,而且又结交了不少说得上话的人,使得李隆基对李林甫十分满意。所以,李隆基不顾反对,愣是把李林甫提拔进了宰相班子。但不久后,宰相班子有了新的空缺,张九龄于是举荐严挺之进入宰相班子,但李林甫作为宰相班子的成员,严挺之要想成为宰相之一,必须过李林甫这一关。

张九龄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建议严挺之跟李林甫搞好关系,但严挺之显然是没听进去,他对李林甫的为人十分不耻,根本不搭理人家。于是在不久之后的那起案件中,严挺之和张九龄一起成为了李林甫打击的对象。蔚州刺史王元琰因贪污腐败被朝廷查获,押送到京城治罪,但王元琰的现任妻子是严挺之的前妻。所以,为了救自己的现任丈夫,王元琰的老婆来到严挺之府上,声泪俱下地求着前夫严挺之,希望他能救自己的丈夫一命。严挺之经不住前妻的恳求,于是答应了此事。而另一边的李林甫,早已洞悉一切,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王元琰贪腐的罪证,而且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包括严挺之是王元琰老婆的前夫这事儿都一清二楚。

李林甫料定严挺之一定会出面替王元琰说话,甚至张九龄也会下场说话。对他来说,这是扳倒张九龄的最好机会。所以,李林甫干脆提前将这些证据以及前因后果全部提交给了李隆基,因此,李隆基早就洞悉了一切。

第二天,严挺之果然替王元琰辩解,张九龄也出面为王元琰狡辩。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看着张九龄等人慷慨陈词,心里却发出了一阵冷笑。明明这个王元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你张九龄身为宰相,竟然还在替此人辩解,这分明就是结党营私,私底下勾结大臣,形成党羽,还以为朕不知道?当张九龄等人慷慨陈词一番之后,等着他们的,不是赦免王元琰,而是给他们自己定罪。李隆基一怒之下,将严挺之贬官外放,张九龄被免去宰相之位,改任右丞相这种虚职。而李林甫则因此升职为中书令,成为首席宰相。

张九龄的倒台,使得太子李瑛等人失去了庇护。张九龄掌权时,还能保护一下李瑛等人,但张九龄被撵出京城后,这哥仨没了保护,直接暴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然而,张九龄为什么短短三年就倒台了呢?这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李隆基的性情变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李隆基把大唐推向盛世之巅,因此志得意满,开始变得骄傲自满了。

他变得听不进逆耳忠言,开始独断专行,耽于享乐。

以前的李隆基,每逢大事,总会和宰相们商量着来,对于宰相提出的反对意见,他会认真考虑,只要宰相的意见是对的,他都会予以充分的尊重。然而,到了张九龄为宰相时,李隆基变了,他开始沉迷于开创盛世带来的自满中,变得目中无人。他认为自己是明君圣主,他需要的是一个顺着自己的臣子,而不是一个天天跟自己唱反调的宰相,因此在这种心态变化下,对张九龄越来越不满。而李林甫正好抓住了李隆基这一心态,遇到事情必然顺着李隆基来,总是让皇帝感受到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皇帝自个儿拿主意,做决定的那种乾纲独断的快感。李隆基在这种快感中,越来越喜欢李林甫这种会顺着皇帝来,会溜须拍马的人,觉得越用越顺手,于是李林甫很快成为首席宰相。自此以后,盛世中的危机不断发酵,最终爆发安史之乱,盛唐由盛而衰。

张九龄被贬到荆州,路过襄阳,山南道采访处置使兼襄州刺史宋鼎盛情相邀,在临汉门附近的酒楼宴请张九龄。宋鼎与张九龄关系很好,也知道张九龄与卢象、孟浩然的关系不错,所以,也请了卢象、孟浩然来陪张九龄。故人相见,难免推杯换盏。席间得知孟浩然闲居乡野,整日种菜种瓜,心里难免有些遗憾。

张九龄动身去荆州。宋鼎、卢象和孟浩然都来送行。他们边走边说,不觉马队已经过了城南的落轿街,马上就要翻过岘首山了。在过山垭,张九龄停车而下,众人一起登上岘首山顶。张九龄极目远望,思绪翻飞。想想自己被罢相,看看孟浩然在乡野闲居,感慨万千。他走近孟浩然,询问其今后作何打算?年近五旬的孟浩然似乎心无旁骛,觉得情归田园,心系乡野也不失为一种归宿。在孟浩然心里。仕途已经不再是夺目的光焰,垂钓草野,寻幽觅趣,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追求。从孟浩然的对话中,张九龄似乎也有了一种解脱,一种释然。何不约上孟浩然一同到荆州,共同领略山水之世界?孟浩然心里明白,张大人是为自己考量的。善解人意的孟浩然对张九龄的邀请,表示感谢,并答应等张大人在荆州的事务安排停当时,自己再去荆州陪张大人。

送走了张大人,孟浩然依然在田间忙那些农活。这天,卢象骑着快马来到涧南园,说宋鼎在城里等孟浩然去议事。孟浩然心想,我一阶布衣,州官大人有何事与我相议?无奈卢象热情相邀,便骑着自己的毛驴跟着卢象一起来到城内临汉门附近。得知城墙上新修了一座亭子,刚刚竣工,特意请孟浩然来庆贺一下。孟浩然一听是此等事情,折身要回去。卢象急忙相劝,经过卢象好一番美言,孟浩然勉强跟着卢象来到新亭间。

时近黄昏,这新建的亭子在落日余晖中,显得十分耀眼。宋鼎见孟浩然走来,欢欣无比,让侍从安排好宴请事宜,自己拉孟浩然坐在首席,一起把酒临风。整个宴会场面,十分热烈。暮色中,众人杯盏交错,谈笑言欢,一片喜庆。孟浩然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见此光景,也就率性赋诗一首——

 

和宋太史北楼新亭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谁道山林近,坐为符竹拘。

丽谯非改作,轩槛是新图。远水自嶓冢,长云吞具区。

愿随江燕贺,羞逐府僚趋。欲识狂歌者,丘园一竖儒。

什么样的心情,吟咏出什么样的诗句。彼时的孟浩然的心情,与这首诗形成了对照——

 

回到农田劳作的愿望尚未实现,夕阳西下的傍晚登上城楼。

那知道这里似乎离山林这么近,坐在这北楼上却像被一束符竹所拘。

这华丽的高楼不是旧楼所该就,这厅堂上长廊的栏杆也是新图画的。

远处的汉水来自嶓冢山,水天一色的云雾将整个地区吞没。

愿随江燕在空中自由飞翔自我庆贺,那像我这样为府僚趋炎附势。

想了解这个狂歌之人,原来却是丘园里的一介书生。

 

该诗是作者孟浩然对于自己平凡生活和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不满。他原本期望能够回归田园,耕种自己的土地,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在夕阳西下的傍晚登上城楼,一方面是为了远离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眺望远处的山林,虽然离得很近,但却像被一束符竹所困住,无法真正接触和陶醉其中。诗中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远处的水流和飘荡的云朵给人一种恍若隔世之感。诗人渴望能够追随江燕,庆贺自然的美好,而不是被府僚的忙碌所羞愧。最后他提到想要了解狂歌之人,可能是想要寻找一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个能够真正理解他内心渴望的人。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迷茫。

年近五旬的孟浩然,从一定形式上看,似乎是回归了田园,实际上,内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想到那天送张九龄大人去荆州时,站在岘首山巅张大人的邀请,孟浩然觉得到荆州去陪陪张大人,或许也是在仕途有所展望的机会。心里暗暗作了去荆州的准备。

文学襄军网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自于网友、文学爱好者、作家自行上传发布,不代表文学襄军网立场,著作权由上传者(作者)享有或由上传者(作者)负责,文学襄军网小编无超能力逐一审核版权所属。敬请理解。转载请注明来源文学襄军网。http://wenxue.xysww.com/?p=2603

作者: 吴仕钊

吴仕钊:文学硕士,教授,作家、社会文化学者。有民办教师、职业中专教育、宣传部、文联和党校工作背景。著有《外国文学自学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伍子胥传》《孟浩然诗传》《慈悲大洪山》等专著,发表过大量的诗歌、文化散文、随笔杂谈之类的文字。在诗经文化、宗教文化等传统文化领域,主张向通俗化、大众化研究方向发展。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710-336699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7598990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8:3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