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襄军网 纪实文学 孟浩然诗传|第一章第一节 家学传承浩气养  蒙学桓子立志向

孟浩然诗传|第一章第一节 家学传承浩气养  蒙学桓子立志向

吴仕钊

《孟浩然诗传》 

第一章第一节

 家学传承浩气养  蒙学桓子立志向

 

“春眠不觉晓”,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章,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一位自然山水田园诗人。他就是襄阳历史名片之一的孟浩然。

孟浩然出生的年代,波诡云谲,在武则天称帝的次年,即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南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孟浩然生活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这里绕不开一个人物,即武则天。人们不禁要问:好端端的李氏朝廷,怎么换了一个皇帝不是“李姓”?孟浩然的父亲孟老爷对此甚是不解,与许多传统的读书人一样,匡扶李唐正统,才是正事。这一想法,自觉不自觉地对孟浩然以深远的影响。

从家学传承看,襄阳城南孟家,自称是山东邹城孟轲之后裔,严格遵循孔孟之道,把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作为家教的尚方经典。孟家添丁,家族欢喜,孟老爷更是喜之又喜,为孩子取名字,尤其是为家族中男丁取名字,这在奉行儒家经典的传统家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这天,孟老爷一大早来到孟家东边的孟氏祠堂。这祠堂蔚为壮观,仿照山东邹城孟氏祠堂的规制,略有缩小,亦为三层砖木结构,东西厢房二层,面阔五间,平面呈“口”字型,四合院格局,正中庭院天井式,正房与厢房檐廊环通,有花牙、额楣与雕饰,门窗皆为圆拱券式,前楼与厢房楼顶后坡作平台,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失为威严庄重之地。孟氏家族的大小事等,都要在此商量定夺。孟家添人加口这等大事喜事,当然要到祠堂礼拜回禀。孟老爷在先祖孟子的牌位前虔诚礼拜之后,想到今天来祠堂的主要意图,不只是仅仅向先祖们禀告自家添了男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在祠堂神圣之地,找到灵感,为这个新添的男丁取个名字,以图他日后顺利成长为有用之人,光宗耀祖。拜过先祖孟子之后,望着先祖孟子的牌位,忽然想起孟子的至理名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二字,甚为重要。想到这里,心中似乎有了底。回家的路上,孟老爷头中一直萦绕着一段对话——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老爷心想,为孩子取名字,也许是天意导引。想想公孙丑与先祖孟子的对话,也颇有启发。孩子的成长也要顺其自然,不可以拔苗助长。回到家中,看看天性自然的这个男丁,就对夫人说:“夫人,这孩儿取名‘浩然’,你意如何?”夫人以为甚好。自此,这孩子便在岘山脚下的涧南园,一天天成长起来。

说到涧南园,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位于襄阳郊外岘山东南方位。孟家老宅背后,是一片桃园,落英缤纷,花香满径。一条溪水流经而过,由于人们习惯于称山间流水的沟叫“涧”,故有溪涧,山涧之说。孟氏家族一大片宅基地在这条山间流出的溪水之南,饱读诗书的人们,就把孟家住宅地叫做“涧南园”。这附近有故事的地方很多,凤林古渡、习家池、观音阁等,都浸染历史文墨。孟浩然不到两岁,弟弟洗然出生。父亲照样慎重地为弟弟取名“洗然”。因为弟弟出生时,恰在武则天把国号改唐为周,建立武周王朝的前后。骨子里浸润儒家正统思想的孟老爷,取用“洗于浊世而独清”的寓意,为这个小儿子命名,是希望这个小儿能够洁身自好,洗然自清的。兄弟俩自小就生活在父亲的期望之中,严加管束和悉心教诲,恩威并重也是兄弟俩经常面对的。一方面,沐浴在自然环境的涵养之中,一方面浓郁在儒家文化熏陶之中,成长无虞。孟浩然更是得天独后,自然天成,闲适恬淡的生活给孟浩然以极大的安逸,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精心读书便成了孟浩然最大的事情。

光阴似箭。转眼间孟浩然到了启蒙上学的年龄。孟老爷与自家几位颇有声望的族人商量,看看有这乡里的那位先生作为孩子的蒙学老师。族人建议拟请远近闻名的桓子作为孟浩然的蒙学老师。理由有三:一是桓子老师治学严谨,在乡间颇有名气;二是孟氏家族的几个孩子,先后就教于桓子,孟浩然在孟氏家族这一辈人中,排行老六,小名“孟六”。让孟六从桓子读书发蒙,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三是桓子家离孟家不远,就学方便。

孟浩然从小就受到严格家学的熏陶,严师出高徒的影响,表现为与一般孩子不同的特点。孟浩然来到桓子的私塾读书,与一班孩子相处,和睦有佳。浩然天性自然,品学兼优。有鉴于这班孩子们的情况,桓子按部就班地讲授适合这些孩子的各门学科。

私塾的教学内容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礼仪、算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经典的学习是私塾教育的重点。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此外,私塾还注重实践教学,如算盘、纸笔等工具的使用,以及舞蹈、绘画等技能的教授。孟浩然天资聪慧,好学上进。在桓子的私塾读书才几个月,别的学生尚在认字识字的阶段,孟浩然已经可以通读《论语》了,且倒背如流。这令桓子老师非常惊喜。因材施教在古代也是私塾教育的重要方法。桓子老师是一个不简单的老师,他一边按部就班地为其他孩子教学认字、识文断句的方法,一边因材施教给孟浩然开小灶。在学过《大学》之后,一次桓子测试孟浩然。桓子问:儒家是怎样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孟浩然想了想,然后用《礼记·大学》中一段话回答了老师的: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桓子老师摸了摸孟浩然的头说:是的,“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就是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也就有智慧了。这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立志向”是基础的基础,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孟浩然见桓子老师这样问自己,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他想起父亲常教育他要遵从先祖孟轲之“善养浩然之气”的话,就回答说:我的志向是像我们孟氏先祖那样“善养浩然之气”,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于家国有用的人。

桓子老师想想,这孩子的回答,虽说不十分明确,但也不失为一种绝好的回答。进而肯定并引导说:做一个勇敢的人,很好,有志气。这个志向好。你知道什么才叫勇敢?孟浩然想起父亲曾经讲到的三种勇敢。就回答老师说:有三种勇敢。老师问:那三种勇敢,说说看?孟浩然便一五一十地说:

第一种是齐国的勇士北宫黝的勇敢。他肌肤被刺,一动不动;眼睛被戳,连眨都不眨一下。但他却不能承受挫折,哪怕受到一点点委屈,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挨了鞭打一样,一定要进行报复。

第二种是勇士孟施舍那样的勇敢。他说:我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和对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如果估量敌人的力量之后再前进,先考虑胜败之后才交锋,一旦碰到数量众多的军队,一定会感到害怕。这哪是一定能打胜仗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第三种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勇敢。曾子曾经对子襄说,他曾经从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理论:“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即: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桓子听了孟浩然的这番回答,进而引导说:将这三种勇敢放在一起对比,可以说是高下立见。北宫黝的勇敢是唯我独尊、目空一切,为了自己不受委屈、悍然而行;孟施舍的勇敢是锐意求胜,一往无前,但主要适用于战争,无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曾子的勇敢却远在二者之上,他奉行的是毫无私念、坚持正义的原则,孟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勇敢。浩然,你说你要“善养浩然之气”,那就应该知道浩然之气是一种大勇,不是鲁莽无知、毫无原则,也不是一心求胜、不问是非,而是刚毅果敢、临危不惧的凛然正气。在孟子眼中,能做到这种大勇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浩然在桓子老师这里学习,慢慢地懂得并理解了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做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并把这些话当成自己的言行准则。

文学襄军网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自于网友、文学爱好者、作家自行上传发布,不代表文学襄军网立场,著作权由上传者(作者)享有或由上传者(作者)负责,文学襄军网小编无超能力逐一审核版权所属。敬请理解。转载请注明来源文学襄军网。http://wenxue.xysww.com/?p=2562

作者: 吴仕钊

吴仕钊:文学硕士,教授,作家、社会文化学者。有民办教师、职业中专教育、宣传部、文联和党校工作背景。著有《外国文学自学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伍子胥传》《孟浩然诗传》《慈悲大洪山》等专著,发表过大量的诗歌、文化散文、随笔杂谈之类的文字。在诗经文化、宗教文化等传统文化领域,主张向通俗化、大众化研究方向发展。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710-336699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7598990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8:3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