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襄军网 纪实文学 风雨石花酒 (2)

风雨石花酒 (2)

货郎担挑出个富商巨贾“黄公顺”为石花酒业奠基
石花酒的前身“黄公顺”竟源自一副货郎担(“黄公顺”溯源)客观的说,无论石花街酿酒历史多么悠久,酒的品质多么优良,石花酒尚未形成真正的“石花”概念。在此前的各种文史记载中,对石花酒的称谓一直无定名。如史书记载楚庄王当政时,石花酒曾被选作贡酒,但当时的石花酒还是被称为“石溪双泉”。谷城县志和镇志均记载了楚庄王赞誉石花酒的诗文,诗曰:“双泉液兮琼浆,醇芳袭兮甘柔,玉斛倾兮寿康,祈国兴兮民强。”西楚霸王项羽、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在石花街作英雄豪饮,亦未明确概定其酒名。真正让石花酒形成风格和品牌的还是清末一位黄姓江西商人。这位黄公富有传奇性的经历又为石花酿酒历史增添了色彩。
这位黄公从江西流离到汉口经营小本生意,每日挑着货郎担在汉口走街串巷叫卖。一日,黄公累得精疲力竭,路过一家汤圆店门口时被香甜扑鼻的汤圆吸引,再也挪不动脚步,便歇了担子蹲在汤圆店门前喘气。汤圆店主便极力怂恿这位货郎吃一碗汤圆。早已饥肠辘辘的黄公面对香味四溢的汤圆心里是七上八下,有心吃一碗,却舍不得腰里好不容易才攒起来的一锭银子。但在又冷又饿的情势下,经店主的再三劝说,终抵不住满锅鲜美汤圆的诱惑,决定吃上一碗。付钱时拿出那唯一的一锭银子,小本生意的店家却找不起钱。这时汉口街上已有卖彩票的,店老板就怂恿黄公也去买一张彩票,说是让他去碰碰运气,其实是要他把银子换开。老实巴脚的黄公就真的去买了一张他根本不知是何物的彩票。没想到就是这张彩票竟从此改变了货郎黄公的命运。他在不经意间买的那张彩票竟中了头奖。在兑奖时,卖彩票的老板不想付现银,就用一船积压的盐抵了货郎黄公的奖金。老实巴脚的货郎黄公也就接下了这船盐。当时天下军阀纷争,农民起义不断,连年战争使物价极不稳定。那船盐一出汉口,市面上盐就开始上涨,价钱一天一个样的往上窜。等货郎黄公千辛万苦把盐运到石花街,一船盐竟变成了三船盐的价钱。
挑了多年货郎担未能发家的黄公由此感叹:刻意求财财不至,发家全在无意间。这种人生转折使黄公从中悟出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却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的一种经营之道。凡事不以赢利为目的反能赚钱,处心积虑求财者最终却为钱所伤。在这种经营理念的支配下,这个江西来的外乡人以诚信公正为本,用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实实在在的做着生意,收山货、收毛皮,把毛皮、山货运到汉口,再把盐、布匹和日用杂品运回石花街,那时的石花街幅射房陵州、均州及陕西安康一带,货物吞吐量极大,没几年黄公就在石花街成为家产万贯的富商。
钱多了,黄公就想到扩大经营范围。当他看到石花满街的小酒坊和当时正在蓬勃兴起的酿酒业,便用经商积累的银子将建在“双泉井”上的大酒坊买了下来,然后遍访天下名酒槽坊,从山西杏花村请来清香型酿酒师傅大刘和二刘。将当地小酒坊简单酿造工艺加以改进,将原来的深泉井口扩大,用青石条砌成井台,建成了马拉式自动翻水井,并确定将高粱作为蒸馏主要糁料、将大麦豌豆作为制曲主料;摸索出了地缸深池发酵、地窖低温贮存等一系列规范的酿造技术,探索出贮藏期决定酒的质感口感和营养的原理,使白酒酿制技术日臻完善。独特的工艺、稳定的质量很快使黄家的白酒声誉鹊起,赢得了稳定的市场消费群体。善于经营之道的黄公顺那时就有了品牌意识,为了让消费者记住自己的酒,便按照当时的时尚为酒坊起了字号“黄公顺酒馆”。几年下来,“黄公顺酒馆”字号在市场响了起来,像当时的“杨柳青年画”一样随同自己的产品驰名全国各大商埠。黄公顺趁势扩大生产规模。由于资金雄厚,便将酒的贮存期无限延长,由三年到五年,同五年到十年、上好的极品酒贮存期达到二三十年。黄公顺借鉴欧洲酿葡萄酒的经验,贮下了一批百年老酒。这些百年老酒除了少数达官贵人买了往京师进贡以外普通百姓少有人问津,但却给黄公顺酒馆创下了牌子,使其酒逐渐形成垄断之势。满街的小酒坊则渐渐失去了客户,一家家先后关门歇业。黄公顺虽未明确界定酒名为“石花”,却在包装简陋的酒缸酒桶上全部打上“产地石花街”印记。最终实现天下归一统,石花酒品牌尽归黄公顺所有。今日人们印象中的“石花”酒品牌实际上是黄公顺品牌的延续和变异,公正的说,今天石花酒品牌仍是当年黄公顺酒的余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位江西来的黄公带来了经商办工业的新观念。当时江浙和广东人在商界远没有今天这样风光,而山西、陕西、江西等地商人则已在各地建立行帮性质的会馆。这位江西黄公不仅做大了石花街的酒业,而且带起了石花街的经商意识,这就是今天石花镇工业为何在襄樊几大名镇中出类拔萃的潜在原因。笔者作过一个调查,目前石花工业的几大巨头——全国著名的骆驼蓄电池集团总经理刘国本、全省纺织集团效益最好的石纺集团总经理安明等企业家都与黄氏家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氏家族不仅是石花酒业的创立者,也是石花工业的奠基人。
随着岁月流逝,人世几经沧桑,创办黄公顺酒业的黄公早已作古,黄公顺酒馆旧址也在石花酒厂扩建时被毁,那眼马拉的泉水井也被填平。但在石花镇,黄公顺酒业的影响仍深深镌刻在古镇居民们心中。在石花街老居民们心目中,今天的石花酒就是黄公顺酒。这不仅是因为石花酒厂就建在黄公顺酒馆的旧址上,也不仅是因为黄家的后人一直在石花酒厂关键技术岗位上工作,今天的石花酒曲配方仍是当年的黄公顺酒馆的老秘方,更多的是古镇人对本镇工业创始人黄公的一种怀念和一种对历史品牌的珍视。
笔者在采写这篇文章时遍访古镇居民,发现只要是石花本地人都知道黄公顺酒馆。但凡上了年纪的人谈起黄公顺酒馆就充满自豪。
石花酒是九旬老人永远的乐趣(实地访问记之一 —— 采访廖八爷)
今年91岁高龄的廖八爷谈起黄家酒馆的故事就如同在品味一坛百年陈酿的老酒,兴致勃勃,意味深长。廖八爷说他从小就开始饮酒,养成今天的酒量和好身板都是得益于黄家的酒馆。廖八爷说他原来一直住在黄公顺酒馆对面,从穿开裆裤起就在黄家酒馆门前玩耍。廖八爷回忆说,当时酒馆槽房里每天放两甄子酒,一到出酒时间,溢满石花街的香气就引得那些害酒痨的酒徒围着放酒的甄子转,善良的黄公就拿出一摞酒碗,挨个舀上一碗请大家喝,穿开档裤的廖八爷跟在旁边看热闹也不例外。因为“童叟无欺”是黄家做生意的规矩。就这样使原本不知酒为何物的廖八爷喝着喝着就上了瘾,由一次喝一口变成一次喝一碗,渐渐的就离不开黄家的酒了。廖八爷说,黄老板很会做生意,谁买他一回酒就成了他的老主顾,下次来光顾,就买一斤送二两,生意十分红火。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多少生意人都未能逃脱破产的命运,但黄公顺酒馆却靠独到的经营谋略幸存下来而且越做越大。不知是从小喝黄家酒的作用,亦或是受黄家经商耳濡目染的影响,喝黄家酒长大的廖八爷后来竟也成了“生意精”。无论是在解放前当老板还是在解放后的供销社当经理,廖八爷做生意都是极出色的。直到今天廖八爷还离不开生意,更离不开石花酒,在廖八爷心目中,今天的石花酒就是百年前的黄公顺酒。廖八爷每天弄个摊子在街上守着,不管进账多少,廖八爷都风雨无阻的出摊。对于这个年近百岁的老人来说,喝石花酒和经商是他永远的乐趣。在今天的古镇上,廖八爷用那仍然明亮的眼睛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用那仍然坚固的牙齿嚼着炒豆子、品咂着石花酒,犹如神仙过的日子。老人目前耳聪目明,头脑清醒,算账极快,我们祝福廖八爷成为百岁老人,廖八爷快活地说:“一百岁算个啥子,凭我喝了一辈子石花酒,再活个二三十年没问题!”
李宗仁慕名买酒石花街(实地访问记之二——廖八爷的回忆)县志、镇志上都记载着李宗仁买酒石花街的故事,但年轻人中却没人说得清来龙去脉。我们请教廖八爷,没想到又勾起了老人的兴奋点。廖八爷再次打开了话匣子——
石花老街上所有上了年岁的人都记得这事,那是日本侵略时期,李宗仁是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在老河口,到薤山避暑时常路过石花街。每次来石花街,石花的国民党区长都千方百计讨好这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且将自家酿的好酒作为贡品进献给李长官。
李宗仁所到之处喝的都是地方名酒,对石花区长敬献的酒并不感兴趣,却听到好多人夸赞石花街的黄公顺酒。李宗仁便派卫士长带了马弁前来石花街探访。廖八爷亲眼看到有一天黄公顺酒馆门前来了一辆轿车,一辆卡车。车上跳下来一排穿黄军服的大兵。满镇的人都不知黄家出了啥事,黄家人吓得谁也不敢吭声。只听一个军官说:“没事、没事,都说黄公顺的酒好,我们来看看是虚是实。”
黄善荣出了一声冷汗,忙叫伙计将贮藏室里看家的基酒(就是今天“霸王醉”的前身)搬出来。那打头的军官舀了一碗先咂了两小口,接着便咕咕的喝了起来,一碗下去,军官略有些醉意,却感到神清气爽,满脸放出奇异的红光,精神却出奇的好,那股劲像没处使似的激动不已。于是他便让随从们一人喝了一小碗。随从们也都一改平日的庸懒,人人精神抖擞。军官说:“狗日的,这才像咱们李长官的广西兵!”当下,叫黄家伙计搬出几只密封的酒瓮来,丢下几筒封好的大洋,吆五喝六抬上汽车,像来时一样耀武扬威地开走了。
据司令部的人说,李长官从此就迷上了石花酒,并用石花的黄公顺酒奖赏打了胜仗的国军将领,招待各地来拜谒的政府高官。后来李宗仁当了国民政府代总统仍恋恋不忘石花街的黄公顺酒,自此石花酒上了国宴,黄家也在汉口、南京开了字号。
好酒千斛不醉人(实地访问记之三——采访邓福成)
“要说谁喝的石花酒最多,整个石花街估计没有第二人在我之上了!”在采访完廖八爷时,一个宏亮的声音在旁边说道。注意看时,旁边只有一个男人坐在椅子上喝茶抽烟,想必刚才的宏论出自此人之口。这人神情悠闲,从面相上看去不过40多岁。我们忙上去与他交谈,知道他叫邓福成,是石花镇钢门钢窗厂的推销员。论年龄早已60开外,却仍是厂里推销业务骨干。邓福成不无自豪的对我说:“论喝石花酒,石花街全镇怕没得人比我多了,可以说我是喝石花酒长大的。”因为家住在黄公顺酒馆附近,邓福成打生下地起就每日里闻着酒厂的酒香,闻着闻着就上了瘾,只要几天不闻酒糟子的香味,吃什么都没味道,从不懂事就开始喝酒。开始是大人哄他时给他用指头蘸一点,后来就用勺舀,接着用杯子,再后来是碗……到成年时,邓福成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酒了。每顿都想喝酒,一顿不喝半斤八两就不舒服。我们问他一年下来到底能喝多少石花酒。邓福成自豪地说:“一年喝好多我说不清了,从黄公顺改为石花酒以后,我喝的酒只怕用1—40汽车两车都装不完了。”邓福成说他活了60多岁了,从没打过针、吃过药。正是因为石花酒才使他身板如此键壮。
山西杏花村来的小伙计(实地访问记之四——采访赵玉贵)
采访中从石花街一条古巷里穿过,路过一家楼门口时忽见一位老人童颜鹤发、仙人般端坐在屋里。我们不由自主的走了进去。一问方知这老人是石花酒厂的老职工赵玉贵先生,今年已有86岁。老人耳聪目明,说起话来声若洪钟。
赵玉贵是石花酒厂风风雨雨的见证人。一谈起石花酒老人就兴致勃勃,这一刻他似乎记起自己也曾年轻过。赵玉贵老汉老家在山西杏花村附近,当年“走西口”出来当了兵。在攻打襄阳时负伤离开了队伍,在石花街养好伤后就留在了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镇上,托人介绍进了镇上最红火的黄公顺酒馆当伙计。赵玉贵老汉至今还忆得起黄公顺酒馆的经营盛况。当时的掌门人已是黄家第四代传人黄善荣,黄善荣最善经营之道,对伙计们很好,对掌握踩曲、配酒关键技术岗位的大刘和二刘师傅更好。一到踩曲时间就像过大年,每顿白面馒头、大鱼大肉,伙计们敞开肚皮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过总是让大刘、二刘师傅坐上席,主人家里其他人都不能上桌子。从那时候起,黄家就懂得尊重技术人才。因为黄家待伙计们好,伙计们也都处处为东家着想,使黄公顺酒业越来越兴旺。听说赵玉贵是山西人,家里离著名的汾酒基地杏花村不远,还在杏花村当过几天小伙计,酒馆老板黄善荣就对他格外器重,让他学最关键的制曲技术。
制曲工艺是清香型白酒的关键环节,黄家给赵玉贵的待遇特别优厚,赵玉贵对东家也就忠心不二。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国家赎买后改为石花酒厂,赵玉贵仍一直在酒厂工作。后来妻子、儿子、女儿也相继进厂,除媳妇之外,赵家有5个人在石花酒厂工作。儿子赵明生接替父亲赵玉贵制曲,现仍是石花酒厂的制曲车间主任。
由于一家五口都在厂里拿工资,赵玉贵老汉对酒厂现状十分忧虑。他操着厚重的山西口音感慨地说:“我也不知道石花酒为什么一下子就垮下来了,那些年多好的形势啊,等候拉酒的汽车每天排老远,有些司机为了早点提到货,千方百计跟厂里中层干部攀上关系,经常请我们出去吃馆子帮他们提货。”
“要说质量,绝对没得问题。我在上班时多次回山西,到杏花村去学制曲。我们石花酒从制曲到发酵蒸馏整个工艺与汾酒毫无二样。可以说除了杏花村,全国清香型酒曲中就数我们石花酒厂的酒曲最好。”谈起酒厂的现状,老人脸上布满忧郁。但儿子赵明生却认为还是质量问题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他记得曾有一段,厂里效益太好了,当客户们拿着现款提不到货的时候便掏钱请厂里人吃饭开后门。厂里工人们见石花酒成了皇帝的女儿,对酒的生产工艺上便没有过去那样严格,加班加点生产起来质量就没往日把得严了。从那时候起石花酒的质量便开始有所下降。实在供不上了,也有到外厂买基酒勾兑的时候,不过量很少,王万才当厂长把得是很严的,一发现就制止了。赵明生说:“说实话,我们石花酒是实实在在的东北高粱酿出来的,进料都经过精选,只是现在白酒品种太多,消费者比过去挑剔得多,只要发现一次质量不如以往,就说石花酒质量不行了。信誉真是企业的生命啊。现在认识到已晚了。”
黄家后人忆祖业慨叹世事沧桑(实地访问记之五——“黄公顺”第五代传人)
经过多方打听,我们方知石花酒厂至今还有黄家的后人,并且现仍在总厂当调酒师。这使我们感到终于把今天的石花酒与其悠久的历史对接上了。
这位黄家后人是黄公顺第五代传人,大号黄德强,但厂里人却很少叫他大号,除非在厂里开大会偶尔提到他才叫一声大号,而平时,从厂里总经理到看门人都叫他小名“黄多子”(就是兄弟太多,本不想要的多余的人)。这使我明显感觉到一种贵族沦为平民的失落与悲凉,一种沧海桑田般的万千感慨。
我们原以为采访黄公顺后人会有重重困难,没想到黄德强很乐意接受我们访问。但作为黄公顺酒馆后人,他对石花酒今天的沦落,心情比别人更复杂一些。所以在整个交谈中他对黄氏家族昔日的辉煌谈得较多,而对石花酒困境的成因却很少涉及。
黄德强住的两层楼房面朝石溪河,房后没有院子,而是石花酒厂的生产车间。,黄德强不无伤感的告诉我们,这房子就盖在黄公顺酒馆临街营业门面的遗址上,后面应该是三进的四合院。依次是选料、碎料、踩曲、蒸馏槽房、发酵间、贮酒仓房、主人居室、伙计们住处、师傅寝室。70年代被石花酒厂扩建时拆毁了。他这屋场也是讨要多年,后来作为落实民族资本家政策由政府出面做工作发还给了他,算是祖上留给他的唯一遗产了。
黄氏家族的一切荣耀都只能留存在他的回忆中,黄德强讲起祖上的往事特别动情。不过他知道的故事都是父亲黄善荣告诉他的。黄善荣作为黄公顺酒业的第四代传人,解放后自然不可避免的经受了历次社会政治动乱的冲击。土改、反右、四清、文革、没有一次能幸免。但由于黄家世代以人为善,从不强求无道之财,处世谨慎,待人谦恭。对南来北往的军阀、政治豪强从不依附,都一概以舍财免灾礼思想送出境。对镇里的公益事业黄家也一直视为己任。石溪河水上的木桥被洪水冲走一次又一次,每次都是黄家主动出资重建。对处在危难中的共产党人也同样给予帮助,据说贺龙元帅在薤山驻扎时曾得到过黄公顺酒馆经济上的多次接济。贺龙元帅不仅喝过石花镇黄公顺的不少好酒,筹军粮时还曾以红军军长的身份给黄家打借条借过4000大洋,许以夺取政权后加倍奉还。但这借条在当时却是足以让黄家满门抄斩的证据。黄家不敢相信红军一定能坐天下,既不敢冒险也不想回报,悄悄地把条子烧掉了。
黄德强十分怀念解放初的那段时光,那时政府鼓励民族资本家发展,想尽一切办法帮工商业主扩大生产。黄公顺酒业在解放初又经历了一次辉煌时期。那时政府的官员隔三岔五就过来问情况,没钱,政府帮助贷款,没原料,政府给拨粮食,没有工人,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用工。1954年前的那些年,黄善荣每年都要到省城去开会,经常戴红花,上报纸。但经过公私合营改造之后,酒厂已不属于黄家,而且后来随着政治风云变幻,黄家的日子就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化逐渐难过了起来。
不过黄德强还是承认,尽管政治风浪的冲击无法避免,但政府和组织上还是念及黄家对革命的贡献,尽可能的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括后来黄善荣在文革中入狱,其实也是当时执政者在无政府状态下对他采取的特殊保护措施,造反派疯狂阶段的胡批乱斗使多少无辜者成为屈死冤魂啊。黄善荣在劳改农场躲过劫难,文革后当上省市县各级政协委员也算不幸中之大幸。黄公顺家族不仅在谷城、石花镇、即使是在襄樊也是有影响的。因为解放初清产核资时,在整个襄阳专区,襄樊卷烟厂资产排位第一,黄公顺酒业名列第二。抗美援朝时期国家号召给志愿军捐飞机大炮,黄家都积极响应,所以党和人民政府从没有忘记黄家的贡献。尽管后来公私合营了,甚至在他们下放农村时,政府也没有忘记给黄家发放股金。
“黄多子”忆祖业时兴致极高,回到现实中来时却充满一种怀旧的感伤。但是无论怎样,经过几世沧桑,“黄公顺”已变为石花酒,并且成为国内外知名白酒,这多少使“黄多子”感到些安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也看到了石花酒品牌的价值,遂按照当时工商业政策对其改造,以公私合营股份制的形式逐步将酒厂改为地方国营性质的国有企业。先是作为谷城县酿酒厂的石花分厂,后来县政府为了发挥石花酒历史品牌的优势,将其从县酒厂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全资国有企业。并将所有产品统一品名,冠以“石花”商标。这个时期的石花酒承继了千年历史的古韵,保持了黄公顺酒的良好质地,同已成为名镇的“石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喝到石花酒就想到了石花镇,听到石花镇就想到了当地名产石花酒。古镇与古酒两种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辅相成,向世人展示着她独有的魅力。
文学襄军网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自于网友、文学爱好者、作家自行上传发布,不代表文学襄军网立场,著作权由上传者(作者)享有或由上传者(作者)负责,文学襄军网小编无超能力逐一审核版权所属。敬请理解。转载请注明来源文学襄军网。http://wenxue.xysww.com/?p=1270

作者: wangweiju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710-336699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7598990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8:3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