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钊
《孟浩然诗传》
第五章第一节
献赋求仕无因果 病卧客舍叹滞留
山水田园诗派的初成,让孟浩然结识了王维、储光羲、綦毋潜、祖咏、常建等人,他们在洛阳东的白社,多次聚会,商讨自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理论与实践。由于孟浩然在其中的作用,一致公认孟浩然在自然山水田园诗派的地位,一是孟浩然首先提出形成盛唐自然山水田园诗派的思路;二是孟浩然在自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建树卓然;三是孟浩然在组织联络中发挥了中坚作用,且在其诗学理论与实践中为此等众人之翘首。大家故而推孟浩然为此派盟主。但后来的人们在认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时候,受到官宦思想的影响,把孟浩然这个开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宗师,排在王维之后。所以有“王孟并称”的说法(前后章有详述,此不赘述)。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是我们探讨孟浩然人生轨迹的一个初衷。说实话,到目前为止,孟浩然还不是一个彻底的隐逸者,他到洛阳的目的是要干谒进士的。在白社见到王维,进而结识一批山水田园诗人,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孟浩然听说,自己襄阳的同乡好友辛谔已经通过献赋得到皇上的赏识,被皇上派到外地做官去了,也算是有了一个归宿。而自己目前还是仕途没有眉目。
孟浩然没有立刻赶回家乡襄阳,他要奔走于洛阳——长安之间,为自己寻求仕进之路。因为东都洛阳,京城长安还有太多让他无法割舍的东西。他在得知辛谔受到朝廷的认同,给予他一个吏部的小官的职位任。这对孟浩然不无鼓励,他似乎也看到了另外一种获得朝廷认同的方式。他更坚定地继续游走于长安——洛阳之间,寻找打开仕途之门的钥匙。
在这些日子里,孟浩然四处找寻能帮他实现入仕为官的人,时不时去他们的府第拜访,献上自己的诗赋,孟浩然经常拜访的人中就包括一直很赏识他的张说和贺知章。在这个过程中,孟浩然结识了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的王昌龄,孟浩然长王昌龄一岁,两人经历又十分相似,一见如故,总有说不完的话。
时光在四处游谒中度过,转眼到了八月初,秘书省要举办一次联句的活动。秘书省在古代是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文人墨客汇集于此。秘书省的联句活动中,参与者除了秘书省的官员,还有长安的文士名流,孟浩然也被邀请了。远在洪州的张九龄也赶到长安参加这次联句活动。
这天晚上,刚下过一场小雨,凉风习习,空气清新,一轮新月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之上。秘书省内,大家三五成群地坐在桌旁饮酒品诗,谈天说地。一个长桌上摆好了白色的长卷,人们围在长卷周围,即兴联句作诗,挥洒笔墨。每当有好句出现,大家就发出一阵叫好声。
已经有很多人在卷上写下诗句,当有人写得并不出彩时,大家也都有些沉默。毛笔在文人手中传递,传到王昌龄手中,他稍微思量了一下,写下两句:
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
还没等“地”字写完,大家就被气势豪迈的诗句打动,掌声响成一片。
王昌龄看到身旁的孟浩然,把毛笔递给了他。孟浩然拿起笔来,不做多想,马上在纸上写下两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这句诗一出,众人发出一阵赞叹,立刻响起掌声。
王维和张九龄在一旁啧啧称赞,孟浩然把毛笔递给张九龄,张九龄思考了许久,把笔又递给王维,王维同样思考了一会儿,这样好的诗句,他好像难以再继续写下去,于是他把笔放回白纸长卷边上的砚台上。众才子一看王维都搁下毛笔,都不敢去尝试联句了。
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声动京华,从此也成为佳话。时任礼部侍郎的贺知章听说之后也连连称赞孟浩然才华横溢。
孟浩然在秘书省联句出了风头之后,本以为这会让自己的仕途出现一些光明。谁曾想张说几次与玄宗提起孟浩然是位有才华的人才后,玄宗并没有表达什么。唐代朝廷选拔人才通过科举是较为正式的,举荐并不是主流的选拔方式,而且还要得到皇帝的首肯才能获得任用。
孟浩然感觉到自己求仕的路途越走越发艰难,寒冬已至,盘算下来自己游走于洛阳——长安,也滞留近一年时间了,还是一事无成,心里有些幽怨,为什么还得不到皇上的诏见。心中的苦楚一时得不到释然。
这天,綦毋潜来到白社,告诉孟浩然储光羲被朝廷授官冯翊尉,已经离开洛阳前往冯翊上任去了。新科进士催国辅被朝廷授官山阴尉。綦毋潜被朝廷授官校书郎,留在洛阳,在即将上任前,就是专门来白社看望孟浩然,并约孟浩然一起到洛阳东南缑氏山外的李十四庄去住几天。孟浩然欣然应邀。
他们来到李十四庄寻源探幽,一起讨论山水田园诗作,一起玩耍,很是高兴。几天之后,綦毋潜要去就任校书郎了,正在此时,孟浩然却病了。綦毋潜只好安顿孟浩然在这里住下养病,自己先回洛阳去了。
孟浩然蜷缩在病榻之上,透过轩窗向外望去,刚才还是花朵灿烂的花枝,不一会就成凋零之状。孟浩然心想,这不就如人的生命,人的前程。再一想,自己离开家乡一年有余了,原本是在融上人处听老丞相张说之劝,到洛阳——长安,打算靠张说举荐的,谁知事情变得不可捉摸。在洛阳寻访能够举荐自己的人,依然遥不可及。看看窗外的景色,看看那些花枝,想想自己的处境,孟浩然不禁触景生情,赋诗以述窘境:
李氏园林卧疾
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
春雷百卉坼,寒食四邻清。
伏枕嗟公干,归山羡子平。
年年白社客,空滞洛阳城。
孟浩然的此番感慨,是他真实情况的写照——
我钟爱陶家的趣味,园林中没有俗气的情感。
春雷响起,百花开放,寒食节期间周围宁静祥和。
我躺在枕上叹息君公的离世,渴望回归山庄过平淡的生活。
年年都是身居白社的客人,只感叹在空旷洛阳城久留。
我们透过《李氏园林卧疾》,可以看到一个追求自然的诗人形象,一个空滞洛阳的行客形象。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患病期间对于园林之美和对于回归自然之向往的情感。他喜欢陶渊明一样的玩乐心情,认为园林应该是没有世俗气息的清静乐园。在春雷声中,百花开放,他陷入对已故的友人君公的思念之中,渴望回到乡村山庄的宁静生活。他也对于几年滞留洛阳城,空虚流连的自己感到无奈和惋惜。
从诗作的文字看,这首诗情感真挚,将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通过描绘园林中的春雷和百花开放,以及描写自己的病榻和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作者表达了对于自然之美和简朴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描述生动而富有画面感,读来令人感叹世俗生活的空虚和对于纯粹美好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于园林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向往自然园林和返璞归真的情感,使人感叹现实生活的功利和浮躁。
洛阳的朋友们得知孟浩然患病的消息,赶到客栈看望。时间久了,来看望的朋友越来越少。孟浩然也觉无奈,于是想回家乡去,但因为身体原因一时又难以启程。一股凄凉之感从内心深处升起,比这冬天更让人感到彻骨的寒冷。未来一片迷茫,自己年华不再,焦虑的心情快要把他淹没。愁苦难奈的诗人写下《岁暮归南山》,聊以自慰。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苦闷的心情。在孟浩然自己看来,觉得诗文尚好,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的延誉,颇有声名,以为可以仕途畅达。不料滞留洛阳,使他大为苦恼。想想,还是归隐为好。
诗的三、四句颇有说理的意味,更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整首诗看来,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读来韵味无穷。却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尤其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两句,意思是说,我没有才华,被英明的君主弃置不用,身体多病,与老朋友们也疏远了。这里的不才,是自谦之词。明主,对皇帝的谀词。故人指故友。这两句完全是抒怀,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情绪。诗句描述的正是他当时复杂的心情。诗人虽然口称自己仕途失意的原因是“不才”和“多病”,实际前者是自谦和自嘲,后者是借口和埋怨。并非自己当真“不才”,而是所谓“明主”和“故人”不能识己之才。在洛阳——长安献赋失败,干谒不成,诗人本就心中不平,而“弃”和“疏”的决绝,更加增添了诗人的惆怅和愤懑。明主不用,故人疏离的孤立无援处境,既包含着诗人滞留东京的落寞心境,又流露出诗人对世事人情的不满与厌倦。这既是诗人的自怨自怜,又有对他人的不满和抱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重的痛苦与怨愤,读来令人感慨动容。
诗人开篇直抒自己决心不再上书朝廷,要回到故乡的敝庐中去。接着以自怨的口吻说: 我是没有才能的,因而得不到圣主的任用;年纪又渐渐老了,身体多病,致使老朋友也疏远了我;头上白发渐渐多,似在催我老去;春天太阳朗照,如在逼旧年离去;我愁苦得彻夜不能成眠;月亮从松间透进窗来,自己更感寂寞。
谁知,就是这首新作的,表达自己在岁暮时即将回家乡南山的诗句,在与皇上不期而遇时,令皇上误解,龙颜不悦,以致真的被放还南山呢?(详见后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