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钊
第十章 宋元融合襄阳两边
第十章导语
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既得到中华文化持续、全面滋养,也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襄阳元素繁多,地位功能独特。而宋元之际的文化、文学贡献值得研究。
纵观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襄阳总是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扮演着地标性、征兆性角色,得失襄阳成为一个政权兴衰的前兆。正如刻写于南宋时期的《李曾伯纪功铭》铭文所言:“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畿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蒙元与南宋两大统治集团就是为了争取襄阳城的归属,曾打了持续六年的大战,成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局部战役。襄阳保,南宋存,襄阳失,南宋亡。
历史到了宋元之际,演绎了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宋元之战和宋元融合,襄阳和樊城分别占据着一南一北的两边,如若这时候斩断能通过这南北两边的浮桥,那么此时就等同于砍掉了襄阳和樊城两个城之间能够互相通过的唯一通道。襄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本书不是讨论襄阳的军事形势,而是讨论襄阳古代的文学史。考察宋代襄阳城及其周边文学,涉及到宋代襄阳文学对其历史文学遗产的确认与继承、宋代襄阳文学自身发展脉络。这是一项较大的文化工程。首先要确定北宋时期的襄阳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确认并继承其丰富的文学遗产。由此,围绕着汉水、大堤、岘山、习家池、庞德公、羊祜、习凿齿、孟浩然等山水风情、人物古迹,北宋文士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这些创作中,魏晋风流、南朝情韵、唐人精神与襄阳山水之美融汇而成的风流情韵,被确认为襄阳文学内涵。第二是以佛教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北宋襄阳佛教渊深的传统及当时佛教文学的盛况。第三是以欧阳修、曾巩、苏轼等为代表的文人,到襄阳为官、漫游而产生的文学创作。第四是米芾等襄阳籍作家丰富的文学创作,与非襄阳籍作家的创作,共同展现了襄阳文学在北宋时期的新拓展。同时,需要考察襄阳文学在南宋时期产生的嬗变。南宋时期,由于南北对峙,襄阳地区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激烈而频繁的军事战争,使襄阳城的文化身份发生巨变,由风流之地变为军事要塞,襄阳文学也发生了重大嬗变。宋元之际,襄阳文学有着“两边”的书写特征。边界书写典型地体现出宋人在面对华夷空间南北两分的天下格局时特殊的心理感受与应对方式。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鸿篇巨制。而本书只选择一些襄阳籍贯的文学人物做些许的考察。
- 妇人能文易安魏玩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曾言:“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李易安二人而已。”李易安大家知道就是指易安居士李清照,而魏夫人到底何许人也,竟然能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齐名?魏夫人便是北宋出身书香门第,以诗词见长的一代才女魏玩。
魏玩(庆历元年1041年—元符二年1099年),字玉如,一作玉汝,邓城(今襄阳县)人。北宋著名的女词人。魏玩为魏泰的姐姐,丞相曾布的妻子,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弟媳。因受封为鲁国夫人,故其词集为《鲁国夫人词》。其词仅存十四首,均为小令,多表达闺情别绪,清新淡雅。出身世家,诗论家魏泰之姊。北宋宰相曾布之妻,从夫籍(南丰),北宋女词人。因夫贵初封瀛国夫人,后封鲁国夫人,人称魏夫人。
魏玩字自小便显露出过人的才华。长大后,与曾布结为夫妻,后来因为曾布在仕途颇有成就,她也因此夫荣妻贵。也许比起以诗文著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哥哥曾巩来说,曾布的才华并不出色,但是他在仕途上的成就却比一般文人高。他原本是宋神宗年间的进士,曾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后来又背叛新党。在宋哲宗继位后,曾一度官至宰相。即使他不乏才干,在《宋史》中,他却被列为一代奸臣。而对于他的妻子魏夫人来说,他还是一个负心薄幸的渣男。
魏玩和曾布刚成亲时,两人也曾有过浓情蜜意的幸福时光,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加上曾布一心扑在仕途上,两人聚少离多,感情越发淡薄。在两人渐行渐远之际,还发生了一件令魏玩肝肠寸断之事,那就是她的丈夫居然爱上了养女——张氏。张氏原本是曾布一个手下的女儿,母亲早逝,魏玩见她聪明伶俐,便认作义女,养在膝下。魏玩十分疼爱张氏,教她读书写字。对张氏来说,魏玩亦师亦母。张氏初到曾家大概六七岁,几年后,张氏出落得亭亭玉立。原本魏玩还想着帮张氏找个如意郎君,可不知怎的,曾布竟看上了张氏,而张氏对曾布也颇有情意,两人就这样背着魏玩好上了。而当两人之事暴露后,曾布干脆就带着张氏离家赴任,而作为正妻的魏玩,反而被留在了家中,独守空房。眼见丈夫多年不归,魏玩的心中又是思念又是怨恨,她忍不住写下一首“狠词”质问,最后10字令人断肠。这首词名为《菩萨蛮》,全文如下: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首词以景写情,将女子思念丈夫的离恨哀怨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断肠。词的上半阙从“溪”写起。在夕阳的映照下,溪水和山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微风吹过,溪水泛起层层涟漪,倒映在水中的楼台仿佛也在摇动着,连水中嬉戏的鸳鸯也被惊到了。在溪水的两岸,住着几户人家,深院高墙也挡不住这浓浓的春意,一枝娇艳的红杏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短短几句,便将春景写得生机盎然,令人心向往之。而这上半阙的景色越美,就越能反衬她在下半阙所抒发的离愁别恨。
接着下半阙,词人将目光转向了溪边的杨柳。在溪水边上,有一道长堤,堤上种满了杨柳树。每到暮春时节,抽丝的柳条笼罩着整个长堤。多年来,词人常常站在这长堤上徘徊,看着纷飞的柳絮,年复一年,可是却始终等不到离人归来。古代常有“折柳送别”,“柳”同“留”,所以在表达闺怨的诗词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柳”这个意象,例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而魏夫人这里同样也是借“柳”来抒发她的离愁别恨。最后的“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更是令人断肠,“三”未必是实数,而是虚指,也许曾布离家的时间远不止于三年。
纷飞的柳絮无穷无尽,就像她对丈夫的思念,而“犹”字则突出了她的怨恨。她多年徘徊在溪边,翘首以盼,却始终等不到丈夫的归来,思念有多深,怨恨就有多深。全词写得很唯美,也很惆怅,将女子思归的哀怨描写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肝肠寸断。可是即使她的词写得再哀婉缠绵,也感动不了丈夫那颗铁石心肠的心。在魏玩独守空闺,只能写词以寄相思之时,曾布和养女张氏却在远方朝夕相伴。也许是因为长久的郁结于心,魏玩在三四十岁的时候便一病而亡,也算是红颜薄命的典型了。
魏玩留下的诗词作品不是很多,从类型上看,一是写离情别绪的。如《菩萨蛮·春景》、《好事近》、《阮郎归》等作品,这些诗词反映了她在丈夫曾布多次被贬谪在外时的内心感受;
二是写闺情的。如《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等,描绘了她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三是写自然景物的。如《点绛唇》中的“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表现了她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对离愁别绪的深刻体会。
魏玩与魏泰的家学渊源深厚,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家族背景和学术传承上。他们姊妹两出身于襄阳的世家大族,家族世代为官,地位显赫。魏玩的祖父曾官拜太守,家族中有不少人在朝廷中担任要职。这种家族背景为魏玩和魏泰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藏书,使他们能够博览群书,尤其在诗词和文章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魏玩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尤以诗词见长。她的词风清丽婉约,代表作有《卷珠帘·记得来时春未暮》等。她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多次受朝廷褒奖,被封为瀛国夫人和鲁国夫人,人称魏夫人。
魏泰则是魏玩的弟弟,他同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擅长诗词和书法。尽管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榜,但他与王安石、黄庭坚等名人交游甚广,著书颇多,内容庞杂,毁誉参半。缘由魏泰是曾布的妻子(魏玩)之弟,为人无行而有口,依仗权势,为患乡里。当时又有田衍居襄阳,人们作谣谚说:“襄阳二害。田衍魏泰。”人品殊不足取。其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与王安石、王安国、黄庭坚、黄大临、徐禧、章惇等名人交游。年轻时恃才豪纵,曾因一时气忿,殴打主考官,未能中进士第,以至一直隐居。宋徽宗时,章惇推荐魏泰做官,其拂袖而去,返回故里。卒年不详。
从一定意义上说,未入仕途,倒也成就了魏泰的文学之路,他有《临汉隐居诗话》1卷,在宋人诗话中也是上乘之作。此书论诗,主有余味,与叶梦得《石林诗话》相近。魏氏还有《东轩笔录》15卷,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6朝旧事,尤以王安石变法事居多,是一部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宋人笔记。另有《括异志》10卷、《志怪集》《倦游录》等书。但魏泰著书,作伪及诬蔑前人之处不少,颇为后人诟病。
- 北宋米芾诗书贡献
人们都知道米芾是著名的书法家,很少有人说到他的文学成就。其实,米芾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还在文学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创作的诗歌也颇受人们喜爱,其中《中秋登楼望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出自《全宋诗》。此外,米芾还创作有七言绝句,如《垂虹亭》,这首诗描写了太湖的秋色,并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米芾的诗歌风格独特,笔力豪健,襟怀开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还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扩大了诗篇的意境和空间。在宋朝时期,词的声誉高过诗歌,米芾的诗作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可以从《中秋登楼望月》中看出米芾的文学修为。
中秋登楼望月
文/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的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人们介绍他时,总在文学之外而言他,很少关注到他的文学方面。以诗而论,米芾的诗耐人寻味,再如:
垂虹亭
文/米芾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该诗为登吴江垂虹亭作。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东,宋庆历中建。苏轼尝与张子野等人置酒其上。诗人过此自亦不胜今昔之情。
从字面看,诗题与末句给全诗定下了基调,诗人在垂虹亭上远眺东山一带太湖秋色。首二句以点式结构写一角风景,物象明丽,格调俊爽。诗家共知,写景诗需抓住地域与季候特征,以帆、鲈鱼、柑写江南秋色,原不足奇。但首二句能在老套的结构里,注进一些审视障碍,引起读者发现的兴味。果树收获与水产捕捞季节,太湖应舟船繁闹,但诗人却夸大那“一叶”:一帆远去,其轻其白有如天上淡云折落一翼秋水澄明、秋霄朗净,云、帆、水相溶一色,江天廓景象因之突出。以诗境与实境的距离,以常中之异强化了审美功能。第二句信息更充分,它略了“语言链条”中被诗学认为累赘的“连节”,让不同意象简洁紧凑地处一句,增大了意象密度。句中两用“破”字,颇耐咀嚼,诗人《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有句云:“缕玉鲈堆案,团金菊满洲”,读之则“玉破鲈”可豁然而通:细切的鲈鱼,洁白如玉。“霜破柑”,破字用如“破颜”破,有“改……为…”的意思,语意即霜使柑桔由绿色变为金黄。皎然《洞庭山维谅上人院阶前孤生橘树歌》有句云:“九月十月争破颜,金色离离色股股”,可证破字用法。第二句七个字包含的意象极为丰富生动,诗人表现的视觉对象、场景,能在读者“心眼”中唤起种种动态表现。刻本或作“金破柑”,则全句构成二比喻,句中藏对,亦饶兴味。但作“霜”字,使无生命的霜有生气,亦佳。二句中帆、鱼、柑三物象联并而列,突现了垂虹秋色的迷人之处。
桑苎一词既如前解,则三、四句为倒,理顺应是:因垂虹秋色弥满东南大地,我真想继踵桑些翁,卜居洞庭,好时时写出新的诗篇。七绝第三句每为全篇转折之关键,先写结果,再原因,突兀有力。而原因一句,又是一、二句写景基础上的兜结,隔开一笔,再前文,又生似断还联之趣。这样全诗在章法上给人新鲜多变之感,爱而欲居之的心情又显得恳挚自然。史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又不与俯仰,从仕数困。他历经洞庭、苕溪,有感于陆羽、皎然行迹,诗中作山泉林涧之想,当是情理之中。全诗笔力豪健,襟怀开阔,写得很有特色。
米芾的这首绝句,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其用词简约而独到,精准而意丰。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点评说:诗写垂虹亭所见之太湖秋色,形同断云的帆影,质如美玉的鲈鱼,色似黄金的柑橘。唯画家之眼、艺术之笔,才能将景物特征与形色发掘得如此透彻。据米芾此诗墨迹,“金”初作“霜”,后将“霜”字划去而改“金”字,可诗人用心是以“金”“玉”为句中自对。诗中下得更切的是破”字与“满”字。“破”者,使人联想到鲈鱼是已切成薄片的鲈鱼脍,柑橘是已掰开的柑橘瓣,不禁因之味蕾大开;而一个“满”字,确将画面空间及读者的心理空间补足,使“垂虹秋色”一句成为名句,使全诗成为名篇。(见《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
河北大学教授顾之京点评说:用“桑苎”代指家乡,十分新颖,使人联想到孟浩然之“绿树村边合”的质朴乡村,恰与具有绚烂色彩的第二句形成对比。末句中仅用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秋色的弥漫,正是“烟云映”的米家“山水笔法”。(见《宋诗鉴赏辞典》)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晶点评说:这首诗也突出地体现了米芾画家而兼诗人的特征。诗人以垂虹亭作为一个聚光点,把太湖的秋色写得格外明丽广阔,同时,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一叶白帆飘在太湖上,在阔的背景下展示太湖的美丽风光。“玉破鲈鱼金破柑”,则是通过简化的手突出鲈鱼和柑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玉”“金”,既形成鲜明的色彩比,同时,也表现出其美质。后两句情中含景,景中渗情,把深厚的乡思对太湖秋色的挚爱,融合起来表现,用笔巧妙。(见《宋诗精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点评说:“垂虹”句中的“垂虹”实际上是指桥,但诗人化实为虚,写得境界阔远。(见《宋诗一百首》)
米芾的诗学理论也很有见地。这位人称“米颠”,作诗常自铸奇辞、不蹈袭前人一言,在这首《垂虹亭》便可见一斑。如此一来,这首小诗也在空间上获得了极大的推广和拓展,真不愧是奇人之笔,这才能有如此的奇特效果,所以说作诗要有一点开创精神,前人已经写过的意思,我们再写时要尽量避开,前人已经用滥的词汇,我们能不用也尽量少用一点,正如清人赵翼所说的,“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若人人都墨守成规,人人都陈词滥调,诗之进步和发展从何谈起呢?
- 南宋偏安警心易赞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文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之一。因为宋代文学表现的基本特征较为突出。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无论就总体成就还是各体文学的实绩而言,宋代文学都足以与唐代文学后先辉映。宋代文学表现的宋人以平淡、简约、内敛等为标准的审美旨趣,形成了独有的宋代风雅,宋代审美影响至今,蔓延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宋人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的高扬,为后世提供了积极的崇高的精神滋养。宋代文人实现了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完美结合,为后世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想的生命范式。本节所要叙述的《警心易赞》及其作者孟珙,就是较有影响的“有责任担当”的宋时襄阳人之一。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号无庵居士 。随枣一带(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中后期军事家,左武卫将军孟宗政第四子。孟珙出身将门,高祖孟安、祖父孟林均为岳飞部将。孟珙早年随父于枣阳抗金,在其父死后接管所部“忠顺军”,累官京西兵马钤辖。绍定六年(1233年),击败入侵的金将武仙所部,被授为鄂州、江陵府副都统制。端平元年(1234年),参与蔡州之战,联合蒙古围金哀宗于蔡州,灭亡金朝。后升任建康府都统制。端平三年(1236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接连于蕲州、江陵、黄州等地击退进犯的蒙古军。孟珙坐镇江陵,主持京西、湖北路等地军务,招抚北方各族壮士,编组新军,大兴屯田,兴修水利,部署纵深防御,采取以攻为守战术,出兵攻袭蒙古占领区砦栅,焚烧仓库积聚,驱逐襄阳、樊城、信阳等处蒙古军,又分兵增援淮南和四川,于嘉熙三年(1239年)和淳祐二年(1242年)击退四川方面蒙古军的进攻,使京湖和四川间的长江通道得以保全。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晚年以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享年五十二岁。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
孟珙智勇兼备,知人善任,长于驭军,为南宋后期的杰出将领。他虽为武将,但注重文教事业,于战乱之际兴建公安书院、南阳书院。又精研《易经》,颇通佛学,著有《警心易赞》。《无庵法语》一卷,据说此书是孟珙与公安县僧人法东应对之语,今亦佚失。
嘉定十二年,金将完颜讹可率步、骑兵二十万分两路进攻枣阳,金兵环列在城下,孟珙登上城墙射敌人,将士们都叹服。孟宗政命令孟珙从别的地方劫杀金人,孟珙攻破敌人十八寨,斩杀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器回来,金人逃走,孟珙因功升为下班祗应。嘉定十四年,孟珙拜见制置使赵方,赵方一见到他就认为他是奇才,被任为光化尉。理宗即位后,孟珙被特授予忠翊郎,不久被差派为峡州兵马监押兼在城巡检、京湖制置司差提督虎翼突骑军马,又用他为京西第五副将,权管神劲左右军统制。
绍定元年(1228年),孟珙向制置司建议在枣阳造平堰,从枣阳城到忠顺军西十八里,由八叠河经渐水旁,水跨越九座丘陵,建了八十三丈的通天漕,灌溉土地十万顷,设立了十庄三辖,让军民分别屯田,当年收粮食十五万石。又命令忠顺军自己养马,官府给粮草,马的数量日益增多。绍定二年,孟珙升任京西第五正将、枣阳军总辖,在枣阳屯驻忠顺三军。第二年,孟珙被差派为京西兵马都监。孟珙遭母丧,又过了一年,孟珙被重新起用为京西兵马钤辖、枣阳军驻扎,仍然统领忠顺三军。
孟珙在军事上屡建奇功,深受皇帝赏识。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忠诚和智慧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章小结:宋元之际的襄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颇受关注。南北的拉锯对其文学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宋元融合对襄阳社会文化,包括文学的影响,尤其是独特的“胡汉合流”现象,在襄阳等地的表现影响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结构,也影响着民众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