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钊
《孟浩然诗传》
第四章第二节
洞庭湖平谒张相 襄阳兰诺题上人
孟浩然在为父亲守孝的三年中,可以说是他比较集中地归寂田园的时间,也是自然山水田园思想较为集中的孕育、膨化和表现时期。这为他以后的自然山水田园诗篇的写作,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从思想根源上看,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一是李重福事件对孟浩然的打击太大,几乎让孟浩然不知所措,完全没有主动性的作为或是不作为,比起那次因张柬之事件,自己主动罢考不同,自己完全处在被动之中。因而在思想上的阴影是深刻的;二是在峨眉山受到道教崇尚自然思想的系统影响,道法自然渐渐融入孟浩然的脑际。道教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流派,“道法自然“的张力很大,引导人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特别是倡导自然生活方式,对孟浩然影响极大。所以,以回归田园为自己的一种精神慰藉;三是在最初的鹿门山隐居阶段,以及守孝回到涧南园,在南坡躬耕学种瓜期间,白天,与瓜菜花竹结伴,天天与清溪山鸟为邻。晚上,就着油灯研学,尤其是陶渊明、谢灵运等的田园山水诗篇的曛习,令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空寂的心灵与自然水乳交融。一方草屋,千卷诗书,让孟浩然逐渐在这片灵秀的山水之间,寻求到一份内心的安静。
不觉之中,孟浩然对山寺的向往和对佛教的认知,也较为自觉了起来。在离涧南园不远的白马山上,有几处佛寺,其中一处叫景空寺,住持是融上人。这天,孟浩然特意拜访了融上人,并在融上人陪同下参观了佛寺。孟浩然饶有兴致地写下一首诗,赠与融上人——
游景空寺兰若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这首诗意境优美,以游山观景的方式,表达了孟浩然在寺庙中追求宁静、放松自己的情感。诗中描绘了山腰上的石关、青嶂、绿萝、花林和竹屿等,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通过探寻自然景物,诗人希望抛开尘世的琐碎事务,融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感受自然的美和宁静的境界。最后两句“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点出了诗人远离尘嚣的愿望,表达了对于纷扰俗务有所脱离的渴望。进一步传递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林的景色和表现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追求内心宁静和脱离尘嚣的愿望。诗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使人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宁静与自由的美好。
二人的交谈中,融上人看出孟浩然心理上的矛盾,也有心向当政的张说推荐孟浩然。因为孟浩然在文学上的成绩,让融上人自然想到自己认识的张说,此人虽然下野,但名望尚在。孟浩然一直想结交张说,一直没有机会。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夏秋之交,孟浩然为父亲守孝终丧期满,决定带着融上人的推介信,到岳州去拜访张说。
张说与宰相姚崇相互攻讦,事出有因。还得从当年说起。姚崇与张说结怨发生在唐睿宗李旦在位的景云年间。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姚崇人生中第二次拜相,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张说人生中首度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张说拜相的同时,唐睿宗李旦进行了一次人事安排,改任姚崇为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中书侍郎的上司,也就是说姚崇与张说虽然同为宰相,但落到中书省实际行政事务上时,张说得听命于姚崇调遣。姚崇是公元651年生,张说是公元667年生,姚崇比张说大16岁,而且姚崇曾在武周朝担任过宰相,此次是他二度拜相。姚崇从年龄上来说是张说的长辈,从资历上来讲是张说的前辈,但是张说对姚崇就是不服气。
张说为什么不服气姚崇呢?中书省的职能是负责诏书的起草与颁发,还有其他日常公文处理,在这方面张说更胜姚崇一筹。张说出身低微,父亲生前最高只做到县丞之职,但张说在年轻时就高中贤良方正科的进士,光宗耀祖。张说的应诏策论还被评为天下第一,因武则天认为“近古以来未有甲科“,张说遗憾只能屈居乙等。不过武则天非常惜才,破例授张说为太子校书郎之职,肯定了其出众的文采,张说因此闻名天下。武则天喜爱诗文,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命男宠张昌宗主持编修官方诗集《三教珠英》。张昌宗平时只是高谈阔论,赋诗聚会,修撰工作以张说出力最多。《三教珠英》修撰完成后,三十出头的张说就已经奠定了他在唐朝文坛的地位。时至今日拜相,44岁的张说早已是大唐一代文宗。往后张说依旧执掌唐朝文坛直至病故,称霸文坛长达三十年。在开元年间张说被封为燕国公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为“开元文学”之典范,备受天下文人尊崇。张说在未拜相之前就已经供职于中书省,朝廷诏令大多出自张说之手,论谁能更胜任中书令一职?张说当然觉得是自己更胜姚崇一筹,因此不服气姚崇。
但花甲之年的姚崇可不这么认为,反而对张说这个后辈产生了怨恨之情。为什么姚崇不认为张说比自己更胜一筹呢?姚崇出身于一个武职官僚家庭,曾祖父姚宣业为陈朝征东将军、祖父姚安仁为隋朝汾州都尉、父亲姚懿谥号文献为唐朝嶲州都督。但姚崇一改家族传统,考中了下笔成章科的进士,凭借出众的文笔在仕途上显名,时人赞姚崇“以文华著名”。姚崇第一次拜相,是在武则天在位的神龙年间,担任的就是凤阁侍郎(中书侍郎),而后历任夏官尚书(兵部尚书)、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其文职经验远远超过张说。
自古文人相轻,张说对姚崇百般不服,姚崇对张说百般打压,从此二人结为政敌。
张说先是被贬为河北道按察使兼相州刺史,后又被贬为岳州刺史。岳州,即今天的湖南岳阳,属古巴陵地区。左洞庭,右彭蠡,风景绝美的潇湘大地在唐时可不算是好去处。我们都知道唐朝疆域辽阔,在最鼎盛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200多万平方公里。唐太宗吸取了秦汉的灭亡教训,采用了“道州县”三级行政管控制度。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所以即便都是一州刺史,上州和下州的待遇和级别可是完全不同的。相州属于河北道,别称邺郡,开元年间有户七万八千,乡一百五十一个,是级别较高的望州。而岳州属于江南西道,开元年间仅有户九千一百六十五,乡二十一,是州里面其级别最低的下州。从相州到岳州,这贬黜名副其实。张说虽然心情沉郁,但他始终坚持潜心致学,著书立说,编修国史。
守孝一结束,孟浩然就乘船从襄阳来到郢州,看望妻子韩襄客和儿子孟仪甫。几年不见,儿子仪甫已经九岁了。在郢州与妻儿欢聚月余后,孟浩然直接乘船,从郢州城前往岳州拜见张说。因为是顺水,船只顺着汉水抵达汉口,进入长江,然后向岳州方向驶去。
在船上,孟浩然想了许多事情,为父亲守孝三年中发生了不少情况,好朋友张子容考取了进士,获得了功名,去当了县尉;宰相张说由于和姚崇作对,影响了制度革新的实施,也被贬出京城,到岳州做刺史;张说被贬这几年中,多次去白马寺找好朋友融上人;融上人也是孟浩然的好朋友,此时的孟浩然不想再过隐居的生活了,他这次去见张说就是去寻找自己进仕的机会。孟浩然从心里佩服这位曾经的宰相张说,不单单是因为他的身份,更因为张说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名声。
孟浩然带着融上人给张说写的信见张说。张说看到融上人的书信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的来访也给二人带来共同的话题,两个人一起探讨诗词歌赋,好不快乐。张说亲自陪孟浩然一起登君山岛、游洞庭湖、拜祭屈原,欣赏湘楚风光。这天,他们一起来到洞庭湖岸,一起登上了雄伟的岳阳楼,孟浩然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情不自禁地吟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用以曲折地表达诗人希望张相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我们用现代语言来品味一下——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张丞相即张说,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此诗写得有气势,意蕴婉转而明白。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洞庭湖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这是一首干谒诗,孟浩然写给曾经在宰相位子上的张说,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所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孟浩然此时的心境是昭然若揭的。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前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尽管孟浩然希望援引的心情拍切,但此时的张说是泥菩萨洗澡,自身难保,自然没有能力去推荐孟浩然了。离开岳阳后,孟浩然直接回到了襄阳家乡。
张说贬在岳州时,常郁郁不乐。当时的宰相因张说富于才智,都加以排斥。苏颋正被玄宗重用,而张说与苏颋的父亲苏瑰是好友。张说在反思朝政时写了《五君咏》,歌咏五位已故大臣,其中之一就是苏颋的父亲苏瑰。张说写信给苏颋,附上诗歌,告诉使者在苏瑰忌日黄昏时将信送到。使者遵命行事。那时气候连连阴晦,黄昏时吊唁客人纷纷来到,多是苏瑰旧属。苏颋读了《五君咏》,痛哭流涕,不能自制,翌日上书奏事,认为张说忠贞耿直,为王室立有大功,声望卓著,不宜远贬他方。玄宗于是降诏慰问张说,不久就迁升为荆州长史。
张说的文才武略是可称道的。他的诗作也颇有名气。我们可以从《五君咏》之一的《苏许公瑰》来欣赏张说的文采——
百事资朝问,三章广世程。
处高心不有,临节自为名。
朱户传新戟,青松拱旧茔。
凄凉丞相府,馀庆在玄成。
许公信国桢,克美具瞻情。
就是这样朴实的诗句,苏颋在父亲忌日读到此诗,感动不已。这是张说《五君咏》五首系列之一,其中以咏颂苏许公瑰最为特殊和感慨。诗中通过对苏许公瑰的赞美,展现了他的崇高品德和伟大功业。
首先,诗人称赞许公的忠诚和正直(信国桢),他不仅非常有才干,也具有睿智的思考和洞察力(克美具瞻情)。许公受到君主的赏识和信任,被任命为重要的政务官员(百事资朝问,三章广世程)。他远离了私利和功名的欲望,心怀高远志向,坚持行道义(处高心不有,临节自为名)。接着,诗人以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许公的功业和名声。他的房门传来了丞相亲自颁发的勋章和奖励(朱户传新戟),而他的墓前长满了茂盛的青松(青松拱旧茔),表明他的功绩和名誉流传千古。最后两句凄凉丞相府,馀庆在玄成,表达了令人感慨的意境:虽然许公已经不在世了,府邸也变得寂寞凄凉,但他的功德和荣耀却永垂不朽,流传到了永恒。这些表达了对许公崇高的敬意和对他伟大事迹的由衷赞美。
孟浩然得知张说到了荆州任长史,立马赶往荆州去见张说。在荆州古城,张说摆酒设宴,招待孟浩然,二人饮酒谈诗,举杯言欢。在孟浩然心里,以为此次机会来了,该是自己心系天下,为民请命的时候了。谁知,由于苏颋的举荐,皇帝李隆基下旨要召见张说。因为张说曾是李隆基的老师,又是老臣,只要有机会,就会被提拔上来的。原因很简单,唐玄宗对张说的为人非常了解。张说在荆州上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因旨进京。张说看到圣旨后,惊喜万分,连忙收拾行囊赶赴长安城。
张说离开荆州赴长安,想起了在襄阳的孟浩然和融上人,于是计划在襄阳城停留一下。几日后的中午,张说到达襄阳城,和孟浩然一起参加完襄阳刺史裴观的招待宴会后,两个人一起去拜访白马山上景空寺的融上人。故友相见,甚是欢喜,谈天说地、诗词歌赋,甚是开心。张说兴之所至,因为是老朋友,就在融上人禅室的墙壁上题诗一首:
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
张说
高名出汉阴,禅阁跨香岑。
众山既围绕,长川复回临。
云峰晓灵变,风木夜虚吟。
碧湫龙池满,苍松虎径深。
旧知青岩意,偏入杳冥心。
何由侣飞锡,从此脱朝簪。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人在禅山上修行的情景。他的名字很高,出自汉阴(今陕西省伊川县)。他建造了一座禅阁,跨越在香岑之上。禅山环绕身边,长川又回到了他的眼前。清晨时,云雾缭绕,山峰显得更加神秘。深夜中,风吹树木,使他感悟虚无之境。碧湫龙池充满了水,苍松虎径更加深远。他与旧友分享着他对青岩的理解,又自觉地步入了心灵的迷宫之中。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位可以相伴修行的同伴,摆脱烦扰,成就修道之路。
孟浩然也为之和诗一首:
题融公兰若
精舍买金开,流泉绕砌回。
芰荷薰讲席,松柏映香台。
法雨晴飞去,天花昼下来。
谈玄殊未已,归骑夕阳催。
孟浩然的诗,以描绘景物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寺庙的环境之中——
春风拂过舍金开,流水环绕园墙回。
芰荷香浓散讲坛,松柏照映香台高。
法雨飘飞晴天去,天花白日来映照。
谈论玄妙未曾尽,归骑傍晚迫驱赶。
诗从描绘寺庙中春天的景象开始,将自然的美与一种宜人宁静的氛围融合在一起。通过描写寺庙的建筑,诗人呈现了一种宏伟而瑰丽的景象。法雨和天花的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明亮辉煌。而在这美景中,人们仍然沉浸在学问的讨论中,表现了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的精神。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宜人的情境和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不知不觉中已近佛晓。张说因有圣旨在身,不便久留,大家都期待着再次相会。送别张说后,孟浩然回到涧南园,一夜亢奋的思绪渐渐平静,他一直在思考昨晚的聊天,张说建议孟浩然到处走走,多结识一些志士仁人,对他的出仕有帮助。不知不觉在思考中睡去,醒来已是中午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