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钊
《孟浩然诗传》
第三章第三节
清风送客出柴门 还归山林做隐君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二月初一,唐玄宗李隆基改元开元,因此,先天二年和开元元年是同一年。这是一个具有喜剧性,充满故事性的情节。在唐代的历史长卷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权谋之争,涉及到唐玄宗李隆基、太平公主以及权力的博弈。这个故事充满了复杂性、连贯性,以及令人惊叹的策略。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初,他的皇位并不牢固,需要在父亲李旦的阴影下谨慎行事。虽然他于景云三年(712年)继承皇位,但直到第二年七月初四才真正掌握了所有权力,成为真正的皇帝。在此期间,太上皇李旦仍保留大部分政治权力,而李隆基只是“半个皇帝”。这种情况并不牢固,李隆基的权力岌岌可危。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关系也充满波折。李隆基是李旦的儿子,太平公主则是李旦的妹妹,因此太平公主在皇室中并没有太大的权势。然而,当李旦继位后,太平公主的地位得以提升,她还有了开府的资格,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李隆基则结交了一帮羽林军头目的朋友,为自己争取支持。这两位姑侄之后联手铲除了韦皇后一党,拥立李旦复位。
李旦继位后,必须选立太子。李隆基成为众望所归的太子,但太平公主却不愿见到李隆基的权势崭露头角,因为她想维护自己的权力。李旦则渴望改变唐朝的权力格局,希望李隆基能够果敢、明智地处理政务。太平公主采取了一系列策略,试图排挤李隆基,包括支持李旦长子李成器争夺太子位,要求宰相奏请李旦改换太子等等。这使得唐朝内部局势复杂且紧张。
李隆基意识到太平公主的威胁,但一时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当他接到密报,得知太平公主一党计划对他采取行动时,他毅然决定行动。他率领三百军士,斩杀了太平公主的大部分同党,然后李旦宣布退位,一切军国大权交给了李隆基。李隆基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局势,太平公主不得不躲入寺庙。李隆基没有追捕她,因为已经没有必要。太平公主在后来返回家中,但也接受了李隆基的“赐死”诏命。
尽管朝廷形势波诡云谲,风云变幻,但张子容的进仕之路却相当顺利。也就在朝廷年号更迭的这一年四月,张子容在县试高中,九月府试又是名列前茅,一举成为襄州的举人,这仕途就一步步逼近了。是年十一月,张子容在襄州府隆重热烈的欢送声中,离开襄阳前往京城长安应试。在走之前,张子容专门来到鹿门山与孟浩然辞行。
看着曾经与自己一起隐居的同乡好友成了襄州府的举人,即将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孟浩然心里高兴,但也五味杂陈。自己仍在这山林面对失意,不免惆怅起来。想到好友就要前去京城了,好菜好酒招待总是免不了的。于是,就在这草庐里支起了酒桌,二人推杯换盏,不知喝了多少酒。天色渐晚,山林的天似乎黑的快些。张子容眼看天就要黑了,起身告辞。孟浩然起身相送,二人步履踉跄,相扶着走出草庐。一边走一边说:苟富贵勿相忘!苟富贵勿相忘!还特意说,我们这样的朋友,一起在这山林隐居过的朋友,日后不往来了,那不落到别人笑话?
一直送到鹿门山下的渡口,孟浩然才止步。晚风吹拂,醉意朦胧。但孟浩然思维清晰,诗意盎然。朋友进京赶考,仕途指日可待,焉能无诗相送?二人站在渡头,看着西边的落日,夕阳熏天,孟浩然不禁吟出一诗:
送张子容进士赴举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吟罢,孟浩然紧紧握住张子容的手,依依不舍。张子容也难舍难分,但也不得不走。便说:就此别过,后会有期!然后,上了渡船。孟浩然目送着,只到渡船模糊在汉水天际,这才向自己的草庐走去。路上想着刚才的诗意,颇有几分无奈,更多的是对友情的珍视——
夕阳映照的山峦渐渐暗淡,
送客人出门时。
心中感到离别之苦,
真心诚意地说道别辞。
茂密的林木静静地休息,
高大的树木摇摆不定。
不要让山谷的风嘲笑,
务必让友情和信仰永存。
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为好友张子容送行的情景。夕阳西下,照在山峦上,渐渐消失,孟浩然站在渡头前送行,他的心情复杂,感到很惆怅,不仅仅是因为要和朋友分别。他用真心诚意的话告别,希望友情能永存。他希望好友能够在茂密的森林中休息,而他自己则比喻为高大的树木,不断地飞翻。他希望友情不会被外界的嘲笑所打败,而是能够坚持下去。
诗中表达了孟浩然对友情的珍惜和祝福之情。诗作借用大自然的景物来映衬送别的情景,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和对友情的期望。诗人希望友情能够像茂密的林木一样休息,自己则愿意像风一样自由地飞翻。他希望友情能够经受住外界的诱惑和嘲笑,真诚地希望友谊能够长久地存在。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情感和祝愿。
看着张子容上了渡船渐渐远去,模糊在汉水天际,孟浩然才返回自己的草庐。送走朋友,孟浩然想了很多。次日,他回到涧南园里,想进一步说服家里能够接纳韩襄客母子。孟家虽非大富大贵,但也是有头有脸的书香世家,其父母打死都不承认韩襄客这个媳妇,生生拆散他的小家。孟浩然仰天长叹,一介男儿,连自己喜欢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有何之用!一气之下,又回到鹿门山,饮酒,赋诗,弹琴,垂钓,纵论天下。
转眼就到先天二年,张子容在正月的朝廷考试中,榜上有名,进仕及第,被授官晋陵尉。不久,张子容就从长安前往晋陵(江苏常州)赴任。及至到了竟陵,一切安排妥当,就写信把到任的情况一一告诉了孟浩然。
收到张子容的来信,孟浩然异常高兴。这天,天气不错。孟浩然打算登岘山以寄望好友张子容。来到岘山亭上,向着张子容就职的晋陵方向,孟浩然凭栏远望,大声地吟出:
岘首风湍急,云帆若鸟飞。
凭轩试一问,张翰欲来归。
在后人整理孟浩然诗稿时,给该诗加了一个诗题《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此时的孟浩然登山亭,俯视着岘山的头峰,只见山下风声劲急,云帆犹如飞鸟一般。诗人倚着亭子的栏杆,试着轻声问了一句:张少府是否有归来的意思?
诗以登山为背景,表达了登高远眺和思念张少府的情感。诗人在山亭上俯瞰着远处的风景,感受到了山下风声的急促和云帆的迅疾,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活力。与此同时,诗人以张少府为借代,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期盼。诗的语言简洁优美,意境清新,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山亭和山下的景物,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同时也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体氛围既有山景的壮丽和自然的美妙,又有诗人对友人的期盼和希望。
抒怀已毕,想想前年还与襄阳七学子登临岘山而感怀,如今,张子容去晋陵做官了,王迥(王白云)不知去向,吴悦也走了,据说,辛谔也在洛阳献赋进仕成功。看看现在,只有自己还在进仕与隐逸之间作苦徘徊,不免黯然神伤。乘着天气晴好,何不到襄阳城中一游?来到襄阳城里,见到友人,免不了要觥筹交错,只到傍晚才离开襄阳城向鹿门山方向运动。
没有了复杂的心绪,独自一人驾舟驶向鹿门山。西沉的太阳把碧水涟涟的汉江映照得波光粼粼。此时的鱼梁渡口好一派热闹景象,人声鼎沸,喧闹不已。等孟浩然把船划到鹿门山渡头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此时,山寺的钟声响起,是到了人们收工鸟归林的时刻了。再看看月色朦胧的山影,也确实令人遐想。望着这远近的山岭,似隐似现,孟浩然也诗泉觅觅涌现——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人在这首诗里借景抒情,引经据典,让整体读起来更生动有趣。诗的前两句,写明时间和地点,黄昏时分,山寺报时的钟声响了,渡头人群攒动,场面喧闹。此时,正是倦鸟归林、行人回家的时刻。
紧接着,诗人话锋一转,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行动: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远离喧嚣的尘世,宁静的山林才能让他的心灵安宁,忘却烦恼。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月下鹿门山的朦胧美,月光洒落树梢,树上仿佛升起烟雾,仙境般的夜景,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诗人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
诗的最后两句,寂寥的松径上,人迹罕至,只有隐居在此的隐士在这小路上往返。曾几何时?孟浩然沿着崎岖的山路,探寻庞公当年走过的路,体会他的心情。归隐的生活,恬淡清闲,但是人的心里还是有一种难以诉说的寂寞之情。
透过《夜归鹿门歌》,人们领略到了孟浩然的诗才、诗情、诗意、诗趣。孟浩然是唐代诗坛第一个花大力气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风格不止影响了当代的王维、李白、杜甫,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孟浩然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喜欢隐居,但丝毫不掩饰自己想从政、报效国家的决心。他锲而不舍、一次次寻找机会,失败了便去游历山水,写诗安慰自己。然后再寻找机会。试问,像孟浩然这样执着的诗人能有几人?
玄宗开元二年(714),孟浩然父亲去世,他回到襄阳,守孝三年。丁忧期间,身边朋友都先后取得功名。对此,孟浩然总感到一个东西刺痛了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那是父亲生前心心念念的希望,读书进仕有个好前程。他忽然感到肩头的责任如此沉重,平静的心不能再平静,抬起双脚,跨出门槛,踏上了再次求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