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文学离襄阳不远——检讨《襄阳古代文学史》书写中的问题之二
吴仕钊 先秦文学离襄阳不远,这话听起来有点怪怪的。细究起来,还真有几分深义。这也是撰写《襄阳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由头。有人问:襄阳,一个地域性的文学也有必要去写“文学史”?窃以为太有必要了!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探索…

撰写襄阳古代文学史的创作冲动(代序)
吴仕钊 参观襄阳博物馆展览,这个类似于“通史”的展览告诉人们:襄阳地区的考古发现,说明该地区是唯一没有“断代”的历史特例。这令人们极为惊叹,说明襄阳地区的历史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由此,萌生了要撰写“襄阳古代文学史…

撰写《襄阳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由头 ——也说《离骚》《天问》等产生于襄阳
吴仕钊 屈原一生中被流放了两次。一般认为第一次流放是在楚怀王时期,他被流放到汉北地区,大约是今天的湖北襄阳十堰及河南南阳一带,时间约九年之久。第二次流放是在楚顷襄王时期,他被流放到湖南沅水、洞庭湖一带,时间长达…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十一章 明清诗文府志遗韵
吴仕钊 第十一章明清诗文府志遗韵 第十一章导语 在第九章中曾经提到过“襄阳古代文学‘双高峰’时期”,其中之一是唐朝时期,第二个高峰时期便是明清时期。一是明清时期襄阳经济繁荣带动文化兴盛。此时期,襄阳是重要的商贸重…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十章 宋元融合襄阳两边
吴仕钊 第十章 宋元融合襄阳两边 第十章导语 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既得到中华文化持续、全面滋养,也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襄阳元素繁多,地位功能独特。而宋元之际的文…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九章 盛唐气象浩然诗篇
吴仕钊 第九章 盛唐气象浩然诗篇 第九章导语 襄阳古代文学史上,有两个显著的时段,堪称为“双高峰”时期。一个是在唐朝,而另一个却是在明清时期。 唐代是襄阳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一是因为名家辈出…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八章 名才并集文学之盛
吴仕钊 第八章名才并集文学之盛 第八章导语 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长子箫统,被列为襄阳十大历史名人。萧统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还积极参与国家政务。他洞察民间百态,事无巨细皆详加查究,常怀宽恕…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七章 汉晋春秋襄阳耆旧
吴仕钊 第七章 汉晋春秋襄阳耆旧 第七章导语 习凿齿和释道安是这个时期襄阳的骄傲。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成为千古名对。横显然,在魏晋时期,襄阳是佛教重镇,但本章主要是介绍文学方面的情况,所以未对释道安的佛教思想及其…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六章 隐逸遗风孔明对表
吴仕钊 第六章 隐逸遗风孔明对表 第六章导语 隐逸之风从何兴起?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隐逸之风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其兴起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时期和多种社会背景。 在东汉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东汉士大夫的隐逸…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五章 楚辞注释汉赋追风
吴仕钊 第五章 楚辞注释汉赋追风 第五章导引 有汉一代的文学,在襄阳有影响的主要是王逸、王延寿父子和《登楼赋》的作者王璨。这个时期的文章风格以汉赋的辞藻作为风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主要活…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四章 诗文嬗变延及秦汉
吴仕钊 第四章 诗文嬗变延及秦汉 第四章导语 诗与文的结合,是战国晚期向秦汉散文大赋过渡的一种文学趋势。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诗经涵养辞赋彪炳
吴仕钊 第三章 诗经涵养辞赋彪炳 第三章导语 有一句话叫“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里的风(诗经)、骚(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二章 诸子散文荆楚演进
吴仕钊 第二章 诸子散文荆楚演进 第二章导语 从历史的演变看,中国文学此时正是以散文的大势而弥漫着中华大地的时期。而在楚地却是文人介入诗歌创作的一个不同凡响的时期。因此,楚国的诗歌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尤其光辉灿烂。…

襄阳古代文学史|第一章 历史地理文学滥觞
吴仕钊 第一章 历史地理文学滥觞 第一章导语 襄阳,这个历史地理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现在的襄阳市管辖三区、三市、三县,即: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枣阳市、老河口市、宜城市;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在…